生态文明向度的社会形态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1 22:08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年,人类创造了空前的工业文明。然而,生态危机的幽灵却从20世纪中叶开始席卷全球。全球性气候变暖、矿产资源严重短缺、自然环境持续恶化、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触目惊心的生态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使得人类不能再沉湎于因征服自然所带来的物质享受,并反思工业文明给自然界所带来的难以弥合的严重创伤。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审慎反省的基础上,“生态文明”的理念开始风行全球并逐步深入人心。强调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依存共生,生态文明开创了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解、和谐的新时代。当前,作为正在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新型文明范式,“生态文明”该走向何方呢?从广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在狭义上看,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构成内容,即相较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指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文明程度。 当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形态理论,来重温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时,我们发现: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真实映衬。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警醒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是难以继续维持的,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迫切要求实现对工业文明的超越。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困境,以人与自然关系这一视角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历史分期,从而确立广义上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概念,显得尤为迫切。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关系,走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用生态文明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和行为准则,并将生态文明建构成为延续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崭新社会形态,人类需要建构生态文明向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要以生态经济形态为发展基石、以生态政治形态为体制保证、以生态文化形态为思想基础,并促进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向度的社会形态转型,,这不仅是对300年来人类征服和主宰大自然之行为模式的彻底颠覆,还意味着人类社会文明将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重大变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却十分严峻,特殊的国情迫切要求我们走出一条崭新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这是中国人民的创新实践,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也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做出的新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11;X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宪臣;;休闲哲学视域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中州学刊;2009年04期

2 刘冬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建设生态文明[J];今日科苑;2007年24期

3 薛松贵;;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水利;2009年20期

4 唐叶萍;郭大俊;;实现生态文明的路径思考[J];求索;2008年06期

5 刘隆有;;听庄子讲生态文明[J];学习与实践;2009年05期

6 蔡登谷;;和谐:生态文明核心价值理念[J];人民论坛;2010年02期

7 关琰珠;;时代呼唤生态文明[J];厦门科技;2006年05期

8 郭艳华;罗宇宽;;生态道德观与生态文明①[J];环境;2001年03期

9 庄世坚;;生态文明:迈向人与自然的和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3期

10 尹伟伦;;拥抱绿色GDP时代——思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潮;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延风;姚黎君;;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蓉;;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3 韩庆祥;;人学视野中的生态文明[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纪艳彬;;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文祯中;;生态文明与黄河流域生态建设[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6 王如松;刘晶茹;;复合生态与生态文明[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7 许振成;张修玉;胡习邦;赵晓光;;生态文明新理念[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8 包欣欣;;生态文明视阈中的敬畏生命伦理[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王建胜;;简论生态文明立法[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10 宁清同;;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法治的支撑[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学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村[N];云南政协报;2011年

2 云南大学教授 张巨成;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N];人民日报;2011年

3 黑龙江大学 陶立霞;康德目的论与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10年

4 陈鹰;生态文明与旅游价值观的重建(四)[N];江南游报;2009年

5 于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N];四平日报;2009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杨通进;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N];光明日报;2008年

7 陈鹰;生态文明与旅游价值观的重建(五)[N];江南游报;2009年

8 陈一新;论生态文明[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9 张敏;打造“生态文明展示区”[N];黄山日报;2009年

10 焦金雷 杨天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N];焦作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连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3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态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张季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6 李琳;中国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会齐;环境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9年

9 王军宁;生态视野中的新时期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张鹏;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D];上海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建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3 谷体健;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刘奇;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5 刘玉保;生态小城镇环境建设现状研究以锦城街道为例谈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环境建设[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罗晓娜;生态文明素养测评体系的构建与检验[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李春红;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8 任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陈光宇;试论生态文明的主体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张凌娟;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农村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59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659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6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