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发布时间:2020-06-23 06:55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异常丰富的“利益”思想,并且按着唯物史观的观点,利益问题的实质是物质利益问题。 论文的第一章,对利益范畴与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和阐释。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利益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契机。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看,利益范畴是其逻辑起点的重要内容。 论文的第二章,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考察和阐释。(一)利益对人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运行基本传导机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运动)的起点和实质,因此利益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二)在唯物史观那里,利益对政治和思想具有决定作用。利益之所以对政治具有决定作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这么三点:第一,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来看,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伴随着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第二,国家代表着和维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其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利益是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与动力。利益之所以对思想具有决定作用,概括起来,也主要包括这么三点:第一,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角度来看,利益是本体,而思想则是派生物。第二,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阶级在社会中地位的差别性,不同阶级的阶级意识也是不平等的。这突出体现在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上升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和主流思想,而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则往往被忽视和受到种种的打压与限制。第三,利益是人们思想的轴心,支配着人们一切的社会行为,因此利益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实质。之所以会是这样,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利益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中,“共同利益”这个概念包含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共同利益,一种是“真实的共同利益”(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时所发生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依存),另一种是“虚幻的共同利益”(“虚幻的共同利益”——为统治阶级所宣称的、以“普遍利益”的形式出现的共同利益——乃是“真实的共同利益”的现实表现形式,只不过由于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将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宣扬为一种完全合理或平等的关系,忽视或掩盖人们互利关系之中的差异性——阶级的差异性,因而我们说它是一种虚幻的共同利益)。 论文的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之上,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应有的现实启示进行了探究和阐释。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经济建设、分配、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层建筑、社会调控,市场主体间的“共同利益”、“共同富裕”、国际关系中的“共同利益”,以及利益分析方法。 规律是客观的,人应该遵循和利用规律,但却不应该成为规律的奴隶。人类对其主体性的坚守与合理发挥,乃是突破利益的包围圈、实现科学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关键。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鸾;;瞿秋白主编党报党刊的现实启示[J];采写编;2011年03期

2 李烈钧;;走进马克思故居[J];观察与思考;2011年07期

3 闫立超;刘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之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6期

4 李良明;;论古田会议的建党经验及其现实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5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典型[J];人民论坛;2011年22期

6 ;李大钊 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的举旗人[J];中华儿女;2011年13期

7 王延波;;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精神实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贺方彬;;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靳蕊卉;;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研究综述[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包心鉴;;常怀忧国之心 恪尽兴国之责——李慎明教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读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赵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展钱币研究工作[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7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柄;;毛泽东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完美交融[A];抗日战争与延安文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董瑞华;胡德平;;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野——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公共经济学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戴钢书;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指导作用[N];中国艺术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田建明;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还好吗?[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钟平;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记者 汪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在津举行[N];天津日报;2008年

5 王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N];学习时报;2008年

6 【美】阿里夫·德里克 于海青 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郑萍;佐佐木力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钟君;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在南宁召开[N];光明日报;2008年

9 记者 陈欣然;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举行[N];天津教育报;2008年

10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陈学明;为什么不提“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7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袁启文;论马克思人权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龚丽娟;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启示[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26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726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c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