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物化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7-04-01 07:01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物化思想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物化思想是马克思的批判性凝聚的果实,从早期的异化理论到成熟时期的物化思想,它始终贯穿着一种直指现实,力求破除生存枷锁的精神。而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消除物化,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做孜孜不倦的努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立足于自身的生存条件对马克思的物化思想做出了新的阐释。他们对物化的探讨从经济层面转向了心理文化层面,为物化思想的探讨开辟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时移势迁,尽管当下我们的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物化现象为人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所以对物化思想的探讨还是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如何消除它的消极影响,找到新的变革之法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 对于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和成熟时期的物化思想的关系一直存在诸多的争论。对此,本文试图从双重的视角来理解和阐述他的物化思想。将早期异化理论看作物化思想的萌芽,从交往关系的异化入手,在注重异化理论人本主义逻辑的同时也看到它在经济学层面的支撑视角。而成熟时期的物化思想在深入分析经济事实的同时也内含着对人自身的关切。它始终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旨归。这种关切或者没有人道主义批判来的鲜明却能为人的解放提供坚实的现实基础。此外,文章也力图通过对思想本身的梳理,为当下的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 异化 物化 现代性 主体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B0-0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0
  • 文献综述10-15
  • (一) 马克思物化思想的研究现状10-13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5
  • 前言15-17
  • 一、马克思物化思想的早期发展17-24
  • (一) 异化萌芽的产生17-19
  • (二) 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19-21
  • (三) 社会关系异化的萌芽——交往异化21-24
  • 二、物化思想的成熟构建24-33
  • (一) 理论立足点的转换—从“自由自觉活动的人”到“现实的个人”24-26
  • (二) 物化思想的内容26-31
  • 1、两种物化的区分26-28
  • 2、物化关系产生的根源28-29
  • 3、消除物化关系的途径29-31
  • (三) 理论发展的逻辑转向31-33
  • 三、物化思想在当代的新发展33-41
  • (一) 物化领域的拓展33-35
  • (二) 批判核心的转变35-38
  • (三) 解决方式的转变38-41
  • 四、物化思想的现实启示41-47
  • (一) 树立主体的反思意识41-45
  • 1、对发展理念的反思42-43
  • 2、对科技的反思43-44
  • 3、对主体价值的反思44-45
  • (二) 体制建构和文化塑成45-47
  • 结束语47-48
  • 参考文献48-52
  • 著作类48-50
  • 论文类50-52
  • 致谢52-5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庆祥;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2 张文煜;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清算——《德意志意识形态》探讨[J];江淮论坛;1984年03期

3 张一兵;重新遭遇异化:马克思历史现象学的最后逻辑层面——《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章”的哲学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05期

4 田毅松;;从共同体到市民社会——雇佣劳动发生史的政治哲学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02期

5 张一兵,沈丽国;经典异化理论与唯物史观关系的历史界说[J];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6 王南n\;《德意志意硕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7 姚顺良;;从“异化劳动”到“谋生劳动”: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范式解构的开始——兼与张一兵教授的“穆勒笔记”解读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07期

8 张一兵;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1857-1858年手稿〉导言》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02期

9 吴育林;;实践主体与马克思哲学的生存维度[J];现代哲学;2006年04期

10 张以明;;走向实践的共同体——论现代性的反思性重建[J];现代哲学;2007年04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物化思想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80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7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