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01:03

  本文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八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结构快速调整,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与经济总量同时递进的却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渐趋深入与世界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作为整个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也未能幸免于难。尽管在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由于一味强调“经济发展”,忽视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导致近年来恶性生态事件频发、多发、易发,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了巨大威胁。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作为对生态问题密切关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正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生存条件日益恶化、绿色运动此起彼伏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它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另辟蹊径对资本主义开展生态批判,并且以资本主义世界生态危机为契机,不断寻求与探索生态危机的根源,最终将矛头直指万恶的资本主义主义制度。同时指出,人类要想彻底走出生态困境,必须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这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本文就是立足于当下生态问题全球化的大背景,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与思考探索,除绪论外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展开论述:首先,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阐明了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发展历程,同时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合理界定。接着,论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思想理论家的思想观点与政策主张,主要是他们对生态危机根源与解决路径的总结归纳。然后,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出发,指明其理论贡献、实践价值、内在困境与未来发展走向。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重中之重,重点阐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角度进行论述,指出,经济上必须实现工业化生产方式向生态化生产方式转型,为生态现代化奠定新式经济基础;政治上,要加快构建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文化上,培养全民树立生态价值观,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社会层面,要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全方位变革,鼓励、支持、引导民间组织或社会自治团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推动我国生态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紧密结合当今中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状况展开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考察与研究,二是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探讨提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此外,由于笔者的能力与水平有限,加之,部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还未译成中文传入我国,因此,本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考察与研究还不够深入与全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 当代价值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D6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意义10-12
  • 1.2.1 理论意义10-11
  • 1.2.2 现实意义11-12
  •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和自己的见解12-15
  • 1.3.1 国外相关研究12-13
  • 1.3.2 国内相关研究13-15
  • 1.3.3 简要评述15
  • 1.4 本文论述框架与研究方法15-16
  • 1.4.1 本文论述框架15
  • 1.4.2 研究方法15-16
  • 1.5 创新与不足16-17
  • 1.5.1 主要创新16
  • 1.5.2 不足之处16-17
  •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脉络17-29
  • 2.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7-18
  • 2.1.1 原始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17
  • 2.1.2 全球性生态问题的显现17-18
  • 2.1.3 政治性的绿色运动18
  • 2.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18-21
  • 2.2.1 法兰克福学派对生态危机的批判18-19
  • 2.2.2 生态学的系列理论成果19
  • 2.2.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19-21
  • 2.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21-22
  • 2.3.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21
  • 2.3.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1-22
  • 2.3.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逐步完善22
  • 2.4“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22-29
  • 2.4.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联22-25
  • 2.4.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25-29
  • 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与政策主张29-40
  • 3.1 控制自然观念与生态危机29-31
  • 3.1.1 控制自然观念形成的历史透察29-30
  • 3.1.2 控制自然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根源30
  • 3.1.3 控制自然观念新解30-31
  • 3.2 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31-33
  • 3.2.1 科学技术的性质与意识形态论争31-32
  • 3.2.2 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是生态危机的根源32
  • 3.2.3 科技的生态化构想32-33
  • 3.3 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33-34
  • 3.3.1 消费异化是生态危机的根源33
  • 3.3.2 走出人类需要的泥淖,破除消费困境33-34
  • 3.4 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34-40
  • 3.4.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34
  • 3.4.2 生态帝国主义使生态危机全球化34-35
  • 3.4.3 生态社会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最佳路径35-40
  • 4.“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在困境及未来发展趋势40-45
  • 4.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价值40-41
  • 4.1.1 理论意义:将生态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内涵40
  • 4.1.2 实践价值:关注现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解放价值40-41
  • 4.1.3 当代启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警示作用41
  • 4.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困境41-43
  • 4.2.1 理论困境:对资本主义主要危机的认识以及其自身理论建构存在严重局限41-42
  • 4.2.2 实践困境:解决生态危机的诸多理论构想在实践中无法推行42-43
  • 4.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走向43-45
  • 5.“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45-50
  • 5.1 经济层面:由工业化生产方式向生态化生产方式转型,为生态现代化奠定新式经济基础46
  • 5.2 政治层面:加快构建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46-47
  • 5.3 文化层面:培养全民树立生态价值观,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47-48
  • 5.4 社会层面: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全方位变革,鼓励、支持、引导民间组织或社会自治团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48-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卯生;杨晓芳;;阿格尔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四重维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8期

2 王格芳;;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陈食霖;;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评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6期

4 王雨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生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建与生态政治哲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12期

5 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评析[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6 刘然;浅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申治安;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绿色解放之路[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朱波;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郭剑仁;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莹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郭爱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娜萍;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及其对中国生态建设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杜世峰;福斯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探析[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83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5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