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和谐社会建设

发布时间:2020-10-27 14:55
   马克思在批判自由主义理论局限性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由主义的超越,形成了新型国家理论。同时,马克思认识到,市民社会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黑格尔的绝对国家主义同样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最终揭示了市民社会的秘密,实现了马克思对近代西方国家主义的超越和发展,实现了由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政治正义到社会正义和个人自由到共同体自由。马克思破除了黑格尔那种绝对的国家主义,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国家观。马克思主张国家形式主义,重置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通过对黑格尔实证主义国家概念的祛魅,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公平、正义和民主观点,其精神实质是人类解放。马克思主张公平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一切正义的概念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共产主义是一个超越正义的社会;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所形成的人权与公民权的分离,是马克思人权批判的切入点,马克思进行批判的最终归宿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而非“人权的理想国”。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精神实质是人类解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诠释。在马克思看来,和谐就是共产主义的目标,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时,核心就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矛盾冲突的真正解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与马克思对社会和谐的规定一脉相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三个方面的要求: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和谐。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公正观、人权观和民主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启示的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不断解决各种矛盾、调适各种关系、协调各方面因素,使整个社会系统正常有序健康地发展。
【学位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A811;D0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的目的
        2. 研究的理论意义
        3. 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超越
    一、 对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的超越
        1.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2. 从政治正义到社会正义
        3. 从个人自由到共同体自由
    二、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精神实质
        1. 人类解放理论的内涵
        2. 人类解放理论的具体内容
第三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
    一、 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公正观
        1. 马克思公正观的定义域
        2. 马克思公正观的特征
    二、 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中的人权观
        1. 马克思人权观的定义域
        2. 马克思人权观的特点
    三、 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民主观
        1.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定义域
        2.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特征
第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政治哲学理念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1. 民主法治
        2. 公平正义
        3. 诚信友爱
        4. 充满活力
        5. 安定有序
        6.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 马克思政治哲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论基础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法基础
    三、 建设和谐社会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现实目标
        1. 和谐社会在本体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诠释
        2. 和谐社会在认识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诠释
        3. 和谐社会在价值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诠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文斌;李福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四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9期

2 霍小燕;;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建构性——探析马克思政治哲学现实性与价值性之维[J];黑龙江史志;2009年22期

3 于涛;;事实与价值:分离还是统一——马克思与自由主义自由平等观之根本区别[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李楠;;回归生活世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活化转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8期

5 薛俊强;;马克思的“个人”、“国家”与“社会”关系视域的开启——从与黑格尔、卢梭的关系视角之审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俞吾金;;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的内在张力[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吴倬;臧峰宇;;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诉求及其当代意义[J];教学与研究;2007年02期

8 王东;王晓红;;从卢梭到马克思:政治哲学比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年06期

9 阎孟伟;;旨在人类解放的政治解放——三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J];教学与研究;2009年01期

10 叔贵峰;郭嘤蔚;;对马克思宗教观的人性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志亮;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燕;论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观[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58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858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3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