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 ——唯物史观的理路

发布时间:2021-01-14 22:02
  自上个世纪中后期,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市民社会”研究热潮,这是对西方市民社会传统的一次回归。与国际理论界出现的这一现象相比,长期以来,在我国,市民社会问题一直未引起理论界的重视。直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实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呼唤着相应的理论,由此,相对独立于国家和政治社会的市民社会理论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兴起了。当今中国,最大的历史背景就是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而社会转型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居乐业的和谐状态。现阶段,中国最根本的国情就是还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经济问题是主要问题,经济发展是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然而,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先例,因此没有经验可循。西方业已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生成一个与之相应的市民社会,反之,市民社会一旦开始发育,它又反作用于市场经济和国家政治生活。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认真系统...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与选题有关的研究动态
第一章 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古典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
    第二节 近代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
    第三节 现代国家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
    第四节 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
第二章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内涵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市民社会理论对以往理论的超越及其时代价值
第三章 唯物史观的市民社会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探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
    第二节 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历史定位
        一、中国特色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是现代社会民主生活的内在要求
        三、中国特色市民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持久动力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市民社会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时代价值探析[J]. 杨巧蓉.  理论学刊. 2009(04)
[2]马克思“市民社会”视域中的社会建设[J]. 刘明松.  社会主义研究. 2009(02)
[3]中国的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王宏斌.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01)
[4]论公民社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两重性[J]. 吴怀友,米华.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05)
[5]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 王代月.  教学与研究. 2007(09)
[6]和谐社会之本:善治与公民社会——专访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所长何增科教授[J]. 张卫华.  经济. 2007(03)
[7]市民社会理论: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比较[J]. 赵琦.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6(04)
[8]培育现代公民与构建和谐社会[J]. 张静.  山东社会科学. 2006(09)
[9]和谐社会的空间话语:公民社会[J]. 胡怀利.  社科纵横. 2006(08)
[10]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J]. 郁建兴,周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03)



本文编号:2977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977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d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