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

发布时间:2021-01-22 06:10
  感性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历来都是哲学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直到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将感性理解为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才真正赋予其存在论意义和科学化内涵。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传播才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既要重视感性直观,契合民众感性认知习惯,又要立足感性活动,关照民众感性意识需要,从而由理论性文字灌输转变为具象化情感认同。 

【文章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43(01)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感性是感性意识、感性需要、感性活动的有机统一
二、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必要性依据
三、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可行性依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对意识的二维性镜诠[J]. 刘建涛,黄春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5)
[2]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统一性——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文本的解读[J]. 秦志龙,王岩.  社会主义研究. 2018(05)
[3]意识形态生产的三种形态:知识、话语和权力[J]. 刘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1)
[4]感性的超越与理性的回归——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界定及其当代价值[J]. 白立强.  求实. 2007(02)



本文编号:2992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992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c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