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与主体意识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9 21:27
  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从逻辑上包涵了人的主体意识主导之下创建某种生活方式的内容。马克思是一个极有现实关怀情怀的哲学家,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一直是他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当前社会,是一个急欲自我表达的社会,自我表达蕴含了对生活的自决意识、自主意识,意即采取行动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创新、丰富,从而使社会生活风貌也呈现多姿多彩和时代特色。这就涉及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和生活方式的互动关系,论述这两者及其关系就构成了文章的主旨,并进而深化主题到建设和谐生活方式为旨归。全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对现实生活方式和主体意识的关注。本部分首先从思想渊源上论述了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对生活方式和主体意识的关注,用寻根追源的方式找到此论题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通贯始终,为文章的进一步展开找到出发点。第二部分:生活方式。本部分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找到生活方式理论的渊源,接着从两个角度切入对生活方式内涵的阐述,再论述生活方式的内涵、基本特征。第三部分:主体意识。本部分论述了主体意识的内涵和特性。并着重论述了其特性,即自主性、能动性和受动性、实践性、历史性...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一、关于生活方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关于主体意识的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国内研究简评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生活方式和主体意识
二、生活方式
    (一) 生活方式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渊源
    (二) 生活方式内涵的两个探究路径及定义
    (三) 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三、主体意识
    (一) 主体意识的内涵
    (二) 主体意识的特性
四、生活方式与主体意识的关系
    (一) 生活方式是主体意识生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 主体意识对生活方式的能动反作用
五、和谐生活方式与主体意识的关系
    (一) 和谐生活方式的历史渊源、解析及特征概述
    (二) 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主体意识前提
    (三) 和谐生活方式对主体意识地再塑
六、发挥主体意识能动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生活方式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生活方式的关系
    (二) 发挥主体意识能动因素,构建和谐生活方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定位与当代意义——兼论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论述的当代价值[J]. 王雅林.  社会科学研究. 2004(02)
[2]试析主体意识的内涵[J]. 张建云.  天中学刊. 2002(06)
[3]主体意识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J]. 姜涌.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4]“和谐观”中西合论[J]. 黎红雷.  中国哲学史. 1999(04)
[5]论个体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体意识[J]. 高兆明.  社会科学战线. 1990(03)
[6]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J]. 陈志良.  江淮论坛. 1990(01)
[7]主体能动性的内在机制[J]. 方世南.  江汉论坛. 1988(09)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意识和自我意识[J]. 汝信.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85(02)

博士论文
[1]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问题研究[D]. 康秀云.东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当代中国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D]. 周宏星.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07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07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8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