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其与人权实践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2-04 16:23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执政的规律、任务、宗旨等方面内容进行经验总结、理性思考、高度综合而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其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根本依据。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新确立的指导自己执政实践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行为准则。以人为本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既通指人的整体和群体,又特指人的个体;既有阶级性,更有社会性。“本”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求党把人民群众作为执政的根本出发点,把人树立为一切事物的最终价值尺度和价值目标,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包含着丰富的人权意蕴,使我们的人权观克服了西方人权观的局限性,集中体现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的统一,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统一,尊重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与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统一。它凸显人的主体地位、丰富人权的内涵,进一步揭示人权的实现途径,更彰显了共产党执政与人权进步的一致性。理论的活力源于实践,思想的力量在于指导实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体现了新时期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等多方面的人权诉求。反过来,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权的持续进步,成为当代人权扩展的精神动力。第一它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人...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人权意蕴
    (一)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渊源
        1.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西方人本主义思想
        3.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二)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及其内涵
        1.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发展轨迹
        2.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人权意蕴
        1.提升了人权的地位
        2.丰富了人权的内涵
        3.揭示了人权的实现途径
        4.彰显共产党执政与人权进步的一致性
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与人权实践的关系
    (一) 人权诉求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实践来源
        1.市场经济的人权诉求
        2.民主政治的人权诉求
        3.和谐社会的人权诉求
    (二)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人权扩展的精神动力
        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人权观
        2.有助于指导人权的法治建设
        3.有助于促进人权实践全面发展
三、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与人权实践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一)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与人权实践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1.实现生存权和发展权仍面临压力和挑战
        2.公正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3.决策机制尚不完善
        4.权力腐败的滋生蔓延
        5.人权意识有待提高
    (二)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与人权实践协调发展的途径及对策
        1.在突出生存权和发展权基础上促进人权全面发展
        2.注重统筹兼顾,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
        3.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4.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5.广泛开展人权宣传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响腐败程度的权力和个人因素[J]. 王一江,迟巍,孙文凯.  经济科学. 2008(02)
[2]中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新指针[J]. 董云虎.  人权. 2007(06)
[3]人权入宪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J]. 庄建平.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06)
[4]践行以人为本执政新理念[J]. 张素莲.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2)
[5]浅析执政理念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渊源[J]. 谭金娥.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1)
[6]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J]. 谢鹏程.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1)
[7]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厘清与确立[J]. 马建新,杨丽坤.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8)
[8]科学发展观与人权[J]. 杨正泉.  人权. 2006(03)
[9]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人权建设[J]. 冯卓然.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5(04)
[10]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权意蕴[J]. 孟宪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02)



本文编号:3018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18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e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