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21-02-04 19:52
和谐与和谐社会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历史渊源,其历史根基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时代及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到“礼之用,和为贵”,从“适中是最完美的”到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是和谐思想的重要体现。到了近代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也随之有了质的飞跃,人本思想也日渐被搬上社会的舞台。和谐社会是一种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其核心是社会公正问题,而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因此人本也就在这一层面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在强调公平公正的状态下,和谐与和谐社会思想重新被纳入人们的视野,在理论和实践上重新加以讨论,以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合理途径。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和归宿就是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正。“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人被认为是一个历史的生成,人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人既是实践的动力,也是实践的目的。关于人本的问题历史上一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派别对“人”的问题有着不同的思路角度,在谈及人的问题上,也经历了曲折的探寻,直到现代...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关于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和谐的认识
第二节 西方对和谐思想的认识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观
二、柏拉图的和谐思想
三、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
第二章 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论
第一节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理解“现实的人”
一、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个体,这是人的恒久的现实形态
二、作为个体的属的类,即人类,这也是人的恒久的现实形态
三、介于两者之间的群体,如家庭、阶层、阶级、人群、人民等等,这是历史的变化着的人的形态
第二节 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人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根本
第三节 人本思想的历史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人与人的和谐
四、人自身的和谐
第三章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一、“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二、“以人为本”从根本上保证和谐社会顺利建设
三、“以人为本”要在发展和谐中实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相对富裕,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稳定的、有秩序的、充满活力的社会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公平公正的社会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一、社会主义性质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和谐社会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和谐社会要求统筹发展
四、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特征
五、协调沟通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我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成我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勇于迎接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
第五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马克思主“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六节 “以人为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建构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二、“以人为本”对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18847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关于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和谐的认识
第二节 西方对和谐思想的认识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观
二、柏拉图的和谐思想
三、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
第二章 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论
第一节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理解“现实的人”
一、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个体,这是人的恒久的现实形态
二、作为个体的属的类,即人类,这也是人的恒久的现实形态
三、介于两者之间的群体,如家庭、阶层、阶级、人群、人民等等,这是历史的变化着的人的形态
第二节 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人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根本
第三节 人本思想的历史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人与人的和谐
四、人自身的和谐
第三章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一、“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二、“以人为本”从根本上保证和谐社会顺利建设
三、“以人为本”要在发展和谐中实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相对富裕,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稳定的、有秩序的、充满活力的社会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公平公正的社会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一、社会主义性质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和谐社会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和谐社会要求统筹发展
四、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特征
五、协调沟通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我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成我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勇于迎接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
第五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马克思主“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六节 “以人为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建构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二、“以人为本”对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18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1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