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4-13 05:19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交往是伴随人类产生、发展和代际更替的重要活动,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交往是关系性范畴与活动性范畴的统一,它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及其过程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当前,随着西方学术思潮的引入,,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交往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其唯物史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是当下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往之间的问题的必要前提。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为立场,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研究方法,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启示展开研究。 社会交往问题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重点问题。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交往理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提出、形成、发展和扩展等几个过程。它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根据,呈现出与其它社会交往理论不同的特征。其理论特征主要有:实践性原则、物质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理论思想,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交往是人类社会普遍的存在方式,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包括交互活动、交换和生产关系等多重意思。人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交往方式也多种多样,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交往与生产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前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社会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类社会交往形态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相一致。 当前,我国正日益融入国际社会,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主要有: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建构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达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实施和谐世界交往战略。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D6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 导论8-13
  • (一) 研究缘起8-9
  • (二) 研究现状综述9-11
  • 1. 国外研究现状9
  • 2. 国内研究现状9-11
  • (三) 主要研究方法11
  • (四) 论文主要内容11-13
  • 二、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演进及其特征13-23
  • (一)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理论渊源13-15
  • 1.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交往思想13-14
  • 2.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工与交换理论14-15
  • (二)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轨迹15-20
  • 1. 马克思社会交往思想的提出15-17
  • 2. 马克思社会交往思想的形成17-18
  • 3. 马克思社会交往思想的发展18-19
  • 4. 马克思社会交往思想的扩展19-20
  • (三)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20-23
  • 1. 实践性原则20-21
  • 2. 物质性原则21
  • 3. 历史性原则21
  • 4. 价值性原则21-23
  • 三、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丰富意蕴23-33
  • (一) 交往实践:人的社会本质的体现23-27
  • 1. 马克思对交往含义的阐释23-24
  • 2. 社会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24-26
  • 3. 交往的类型划分26-27
  • (二) 社会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27-28
  • 1. 社会交往是生产的前提27
  • 2. 生产是社会交往的前提27-28
  • (三) 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8-30
  • 1. 交往促进个人发展28-29
  • 2. 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9-30
  • 3. 交往扩大谱写世界历史30
  • 4. 普遍交往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30
  • (四) 交往方式变革与三大社会形态发展相一致30-33
  • 1. 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交往30-31
  • 2.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交往31
  • 3. 自觉联合起来的个人之间的自由交换的交往31-33
  • 四、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33-41
  • (一) 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33-35
  • (二) 建构人与社会的和谐35-36
  • (三) 达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36-38
  • (四) 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38-39
  • (五) 实施和谐世界交往战略39-41
  • 结束语41-42
  • 参考文献42-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沛;;生产力革命和交往革命: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交往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2 王祖红;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认识[J];长白学刊;2005年05期

3 项松林;社会发展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生产和交往——马克思交往理论蕴含的发展辩证法思想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贾英健;;从实践到一定社会关系的生成:实践观的开拓和深化——马克思交往实践维度的历史彰显及其公共性的价值追求[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彭萍萍;;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2期

6 万光侠;马克思的“交往”观与全球化[J];发展论坛;2001年04期

7 聂沉香;劳动与交往——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J];湖南经济;2002年04期

8 冯波;;马克思社会交往思想的当代价值[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年05期

9 贾真;;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含义界定及学理渊源[J];传承;2011年25期

10 贾真;;交往在人类社会之存在中的价值——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分析[J];传承;2011年29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2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2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d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