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建设
发布时间:2021-02-18 20:18
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关系范畴,是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围绕特定的利益诉求和价值需求对政治体系进行的评价和相应的政治行为的总和。政治认同建设是通过政治体系的制度化和合理化,使其不断满足公民多样化的利益需求,促使公民逐渐形成对政治体系同向性、肯定性的情感和态度,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冲突频发,传统的意识形态高度一元化的政治认同机制逐渐瓦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凝聚力趋向弱化,人们的政治认同度普遍降低,长此以往,容易发生政治认同危机。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加强政治认同建设,构建有利于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的政治认同整合机制,唤起人们对和谐社会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本文试图在梳理、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政治认同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政治认同的内涵与本质、内容与特征、一般功能的分析,将政治认同定位于公民与政治体系之间的关系范畴,明确政治认同的实践本质,形成初步的基...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政治认同的基本理论
(一) 政治认同的内涵
(二) 政治认同的内容与特征
(三) 政治认同的功能
二、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
(一)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总体现状
(二) 当前中国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
(三) 中国政治认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加强政治认同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中国政治认同建设特有的内容
(二) 加强政治认同建设的原则
(三) 加强政治认同建设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治认同的含义、特征与功能[J]. 程波辉.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7(06)
[2]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J]. 韦良.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6(14)
[3]和谐社会的政治认同分析[J]. 周若辉.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05)
[4]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削弱与增强[J]. 张振伟. 兰州学刊. 2004(05)
[5]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学解读[J]. 黄相怀. 科学社会主义. 2003(02)
[6]贫困问题与当代中国的贫困[J]. 吴忠民. 文史哲. 1999(06)
[7]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J]. 邱柏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4)
本文编号:3040046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政治认同的基本理论
(一) 政治认同的内涵
(二) 政治认同的内容与特征
(三) 政治认同的功能
二、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
(一)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总体现状
(二) 当前中国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
(三) 中国政治认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加强政治认同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中国政治认同建设特有的内容
(二) 加强政治认同建设的原则
(三) 加强政治认同建设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治认同的含义、特征与功能[J]. 程波辉.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7(06)
[2]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J]. 韦良.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6(14)
[3]和谐社会的政治认同分析[J]. 周若辉.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05)
[4]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削弱与增强[J]. 张振伟. 兰州学刊. 2004(05)
[5]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学解读[J]. 黄相怀. 科学社会主义. 2003(02)
[6]贫困问题与当代中国的贫困[J]. 吴忠民. 文史哲. 1999(06)
[7]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J]. 邱柏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4)
本文编号:3040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40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