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5 15:45
  淮南之橘,移植至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不同也。产生于西方世界的自由、民主等人类普世之价值,到了东方的中国,便成了难以结果的花。所以然者何?民情不同也。具言之,与民主政治运转良好的西方世界相比,中国目前缺少一块适宜民主生长的沃土——成熟的公民社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下,我们要做的事,不是崇洋媚外,羡慕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而是要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地培育自己的公民社会。以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当仁不让地挑起培育和引导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重担,以让人民民主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全文由导论、正文五章和结语组成。导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之处。第一章,政党、公民社会及其关系的理论阐释。本章在梳理中外学者关于政党和公民社会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积极分子,为了通过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而结合起来的组织;中国语境中公民社会,应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公民因利益需要而结成的联合。考察了政党与公民社会的一般关系,认为:...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 西方关于公民社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简要述评
        (二) 当代中国关于公民社会的研究现状
    三、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政党、公民社会及其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政党的涵义
        (一) 西方学者关于政党的定义
        (二) 中国学者关于政党的定义
        (三) 本文所取的政党定义
        (四) 本文所使用的“党”的概念
    二、公民社会的涵义
        (一) 西方学者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
        (二) 中国学者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
        (三) 本文所取的公民社会的定义
    三、政党与公民社会的一般关系
        (一) 从历史角度看,政党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 从现实角度看,政党是联系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桥梁
        (三) 从未来角度看,政党将在公民社会发展中消亡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公民社会
    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公民社会的特殊关系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党与民众的关系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党与民众的关系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二、党应当培育和引导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一) 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是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二) 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三) 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四) 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是实现党自身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三章 党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
    一、认识和培育公民
        (一) 认识公民概念
        (二) 培养公民意识
    二、培育公民组织的发展
        (一) 培育农村的公民组织
        (二) 培育城市的公民组织
    三、培育非官方公共领域
第四章 党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引导
    一、法律引导,规范发展
        (一) 中国公民组织的立法现状
        (二) 中国公民组织立法的不足
        (三) 建立和完善公民组织的法律体系
    二、方向引导,合作善治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公民社会
        (二) 协调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三) 走向善治
第五章 党在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
    一、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推动公民社会发展
        (一) 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 压制或引导决定对抗或合作
        (三) 积极推动公民社会发展
    二、调整角色定位,自觉居于中间位置
        (一) 在党民关系方面,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二) 在党政关系方面,坚持依法执政
    三、推进党建创新,密切联系公民社会
        (一) 创新党员密切联系公民社会的形式
        (二) 创新党组织密切联系公民社会的机制
        (三) 创新党内民主发展的思路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也说公民社会[J]. 刘晓根.  人民论坛. 2007(24)
[2]使党内民主运转起来[J]. 刘晓根.  探索. 2007(03)
[3]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当前我国公共领域理论基本问题研究[J]. 敬海新.  重庆社会科学. 2007(02)
[4]市场经济“升级”有赖于公民社会发展[J]. 吴敬琏.  中国改革. 2005(11)
[5]党内民主研究述评[J]. 于瑞强.  党政论坛. 2005(09)
[6]虚拟的网络社区 现实的公共领域——浅谈强国论坛对公共领域的重构或转型[J]. 王君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06)
[7]中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研究[J]. 朱晓明.  浙江社会科学. 2004(03)
[8]聚焦盘锦“8·29”涉黑大案[J]. 高剑.  民主与法制. 2004(06)
[9]市民的胜利[J]. 夏冰.  经济月刊. 2003(12)
[10]论党内民主与党的集中[J]. 侯少文.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3(12)

博士论文
[1]中国共产党—社会沟通机制研究[D]. 周清.中共中央党校 2007
[2]世界政党政治发展中的反对党理论与实践研究[D]. 吴克峰.中共中央党校 2007
[3]党内民主差异性研究[D]. 任俊伟.中共中央党校 2007
[4]执政党与当代中国选举发展研究[D]. 胡小君.中共中央党校 2006
[5]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运作机制研究[D]. 朴林.中共中央党校 2006
[6]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政党体制的发展[D]. 代吉成.中共中央党校 2006
[7]政党政治视角下中国党政关系研究[D]. 牛余庆.中共中央党校 2005
[8]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D]. 卢希望.中共中央党校 2005
[9]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及对策研究[D]. 张衍前.中共中央党校 2005



本文编号:3051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51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6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