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
发布时间:2021-02-26 18:43
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内嵌着实现不同社会图景的内在线索。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绝对贫困的彻底消除、精神境界的历史性跃升、制度文明的全新缔造,以及社会有机体的有序运转。在小康社会之后,为实现美好生活奠基的美好社会成为延续现代中国历史的社会图景选择。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质"的跃升、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分别为美好社会的生成奠定了物质根基、矛盾根基、价值根基与制度根基。在此基础上,美好社会的理想图景,是一幅反思、扬弃与超越"现代性"的社会图景,是一幅深度切中"人民的现实幸福"的社会图景,是一幅在现有条件下追求"自由个性"的社会图景,三幅图景将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内在和谐。在道路自信与民族复兴双重变奏的基础上,美好社会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与深厚的历史意蕴,其致力于开启文明的崭新类型,为"个体"意义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体"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奠定全新的社会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3 页
【文章目录】:
一、现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第一,绝对贫困的彻底消除与人民生存状态的整体性变革。
第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精神境界的历史性跃升。
第三,制度文明的全新缔造与现代国家治理的内生性演进。
第四,社会有机体健康有序运转与社会生活的网络化状态。
二、美好社会的历史生成与中国社会变迁的演化方向
第一,社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美好社会生成的物质根基。
第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美好社会生成的矛盾根基。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美好社会生成的价值根基。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与发展:美好社会生成的制度根基。
三、现代性的扬弃与超越:美好社会的图景沉思
第一,超越“现代性”的美好社会图景。
第二,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的美好社会图景。
第三,追求“自由个性”的美好社会图景。
四、道路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变奏:美好社会的深层取向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民族复兴的美好生活意涵[J]. 刘志洪,郭湛. 江海学刊. 2020(01)
[2]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J]. 项久雨. 中国社会科学. 2019(11)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J]. 吴晓明. 社会科学文摘. 2019(09)
[4]“事”与人的存在[J]. 杨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7)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J]. 吴晓明. 哲学研究. 2019(07)
[6]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J]. 张康之,张乾友. 中国社会科学. 2008(03)
[7]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 俞可平.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1)
[8]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J]. 丰子义.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4)
[9]脆弱性与农村贫困[J]. 韩峥. 农业经济问题. 2004(10)
[10]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J]. 兰久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
本文编号:3053008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3 页
【文章目录】:
一、现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第一,绝对贫困的彻底消除与人民生存状态的整体性变革。
第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精神境界的历史性跃升。
第三,制度文明的全新缔造与现代国家治理的内生性演进。
第四,社会有机体健康有序运转与社会生活的网络化状态。
二、美好社会的历史生成与中国社会变迁的演化方向
第一,社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美好社会生成的物质根基。
第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美好社会生成的矛盾根基。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美好社会生成的价值根基。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与发展:美好社会生成的制度根基。
三、现代性的扬弃与超越:美好社会的图景沉思
第一,超越“现代性”的美好社会图景。
第二,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的美好社会图景。
第三,追求“自由个性”的美好社会图景。
四、道路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变奏:美好社会的深层取向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民族复兴的美好生活意涵[J]. 刘志洪,郭湛. 江海学刊. 2020(01)
[2]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J]. 项久雨. 中国社会科学. 2019(11)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J]. 吴晓明. 社会科学文摘. 2019(09)
[4]“事”与人的存在[J]. 杨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7)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J]. 吴晓明. 哲学研究. 2019(07)
[6]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J]. 张康之,张乾友. 中国社会科学. 2008(03)
[7]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 俞可平.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1)
[8]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J]. 丰子义.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4)
[9]脆弱性与农村贫困[J]. 韩峥. 农业经济问题. 2004(10)
[10]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J]. 兰久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
本文编号:3053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53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