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1-04-09 10:45
  历史是什么?自从人类有文明以来,人这一“历史的动物”就在不停地追问。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迷茫的过程,到了黑格尔时代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黑格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巨大的历史感”来考察世界历史,达到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探讨社会历史问题方面所取得的最高成就。然而,他把整个物质世界变成了思想世界,把历史变成了思想史,彻底掉进了唯心主义的泥潭。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依据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现实,创立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从物质实践出发,认为世界历史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由此而来的普遍交往;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从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两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世界历史的发展,实现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结合,完成了自然向人的自我生成的过程。从而在根本上实现了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为我们提供了批判历史、认识现实、把握未来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原则。本文从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容与基本特征、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三个部分来考察,试图去揭示马克思和黑格尔世界历史...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世界历史理论回溯
第二章 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第一节 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历史的起点-----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动因
        二、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与规律
        三、世界历史发展的自由之目的
    第二节 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特征
        一、整体性
        二、辩证性
        三、唯心性
第三章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种自然历史过程
        一、生产和交往-----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
        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互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世界历史发展的目的与趋势
        一、共产主义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
第四章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全面超越
    第一节 劳动实践-----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础
        一、劳动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二、在实践中生成的历史
    第二节 跨越论-----世界历史的发展路线
        一、跨越论的提出
        二、马克思“跨越”思想与单线论、多线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第五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今中国发展的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发展的实践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历史性与当代性[J]. 叶险明.  教学与研究. 2005(09)
[2]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越迁[J]. 马捷莎.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5(01)
[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理论特征[J]. 曲红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4]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 丰子义.  教学与研究. 2004(03)
[5]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的比较[J]. 洪波.  理论月刊. 2004(02)
[6]浅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价值[J]. 张登文,王清信.  学术探索. 2004(01)
[7]马克思普遍交往观的阐释视角及现代启示[J]. 刘刚.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0)
[8]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四重性[J]. 蓝江.  理论与改革. 2003(05)
[9]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J]. 牛菲,陈爱萍.  宁夏党校学报. 2003(05)
[10]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J]. 蒋中挺.  理论与现代化. 2003(04)

硕士论文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D]. 何远华.山东大学 2008
[2]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任春玲.吉林大学 2007
[3]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D]. 余勇晖.江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27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27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1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