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布时间:2021-05-13 17:32
进入新世纪以后,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开始逐渐走进哲学的领域。本文试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哲学的内在联系,以此对现代文化视域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尝试性的研究,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是适应中国国情的,不是随意借来的理论,也不是强迫大众所接受的某种文化,并且进一步对中国文化的转型展开论述。本文试从五个部分对文化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可行性展开研究,最后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国经验”。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文化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文化哲学视域下与中国文化的结合。第一部分:文化、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内在联系,侧重说明文化哲学的时代性与大众性。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兴起的背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和中国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二部分:从人的世界、人的活动、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四个方面对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由此进一步分析出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性意蕴。第三部分:通过文化的生成、浸润以及传续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展开论述,分析大众是否能够接...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化哲学——面向大众的时代精神
1.1 文化、哲学与文化哲学
1.1.1 文化的哲学性与哲学的文化性
1.1.2 文化哲学的时代性与大众性
1.2 中国文化哲学兴起的背景
1.2.1 西方文化危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2.2 中国现代化历史的进程引发文化转型
1.3 文化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1.3.1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
1.3.2 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2章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性意蕴
2.1 人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
2.1.1 理性的人:马克思对人性的最初观点
2.1.2 从理性的人到现实的人
2.2 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对象
2.2.1 人的社会关系
2.2.2 人的社会实践
2.3 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
2.3.1 劳动产品和劳动者异化
2.3.2 劳动本身和劳动者异化
2.3.3 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2.3.4 人同人相异化
2.4 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归宿
第3章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机制
3.1 文化生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
3.1.1 实践中的文化
3.1.2 实践中的大众化
3.2 文化浸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性
3.3 文化传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性
第4章 文化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国经验”
4.1 民族复兴: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追求
4.2 体用之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世界视野
4.3 重铸传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根基
4.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
4.3.2 大众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唯一路径
4.4 转承启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辩证策略
4.4.1 毛泽东的“大众化”理论实践
4.4.2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4.3 继往开来的文化观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成功举行[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6)
[2]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龚成. 学习月刊. 2009(22)
[3]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六十年——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述要[J]. 周治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11)
[4]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J]. 陈艳玲.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5]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J]. 李抒望. 领导科学. 2009(08)
[6]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和建议[J]. 党建. 2009(01)
[7]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尹奋勤.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11)
[8]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J]. 陶金辉. 福建理论学习. 2008(01)
[9]略论文化哲学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地位[J]. 霍桂桓.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10]马克思主义要在高校掌握话语权[J]. 王学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01)
本文编号:3184431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化哲学——面向大众的时代精神
1.1 文化、哲学与文化哲学
1.1.1 文化的哲学性与哲学的文化性
1.1.2 文化哲学的时代性与大众性
1.2 中国文化哲学兴起的背景
1.2.1 西方文化危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2.2 中国现代化历史的进程引发文化转型
1.3 文化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1.3.1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
1.3.2 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2章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性意蕴
2.1 人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
2.1.1 理性的人:马克思对人性的最初观点
2.1.2 从理性的人到现实的人
2.2 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对象
2.2.1 人的社会关系
2.2.2 人的社会实践
2.3 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
2.3.1 劳动产品和劳动者异化
2.3.2 劳动本身和劳动者异化
2.3.3 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2.3.4 人同人相异化
2.4 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归宿
第3章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机制
3.1 文化生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
3.1.1 实践中的文化
3.1.2 实践中的大众化
3.2 文化浸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性
3.3 文化传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性
第4章 文化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国经验”
4.1 民族复兴: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追求
4.2 体用之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世界视野
4.3 重铸传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根基
4.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
4.3.2 大众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唯一路径
4.4 转承启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辩证策略
4.4.1 毛泽东的“大众化”理论实践
4.4.2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4.3 继往开来的文化观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成功举行[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6)
[2]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龚成. 学习月刊. 2009(22)
[3]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六十年——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述要[J]. 周治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11)
[4]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J]. 陈艳玲.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5]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J]. 李抒望. 领导科学. 2009(08)
[6]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和建议[J]. 党建. 2009(01)
[7]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尹奋勤.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11)
[8]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J]. 陶金辉. 福建理论学习. 2008(01)
[9]略论文化哲学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地位[J]. 霍桂桓.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10]马克思主义要在高校掌握话语权[J]. 王学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01)
本文编号:3184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84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