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的理论意义及其效应

发布时间:2017-04-29 19:05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的理论意义及其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亚细亚问题”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也是马克思在构建其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更是马克思在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趋势时致力于回答的问题。但是,马克思眼中的“亚细亚问题”与人们通常所谓的“亚细亚问题”不同,其不同在于马克思不把“亚细亚问题”看作是前资本主义的问题,而是一个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的主旨在于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及趋势。其方法否定了人们研究“亚细亚问题”的“欧洲中心主义”的传统,转而运用“世界历史”的视角来审视“亚细亚问题”,并对此回答资本主义的起源以及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过程中对“亚细亚”地区造成的深刻影响和“亚细亚”地区对资本主义扩张形成了阻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一)首先探讨了十九世纪以前欧洲学术界对“亚细亚”的关注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马克思关于“亚细亚问题”的研究从19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到他的晚年,持续时间之长久,而在最初的研究中,他深受当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随着马克思思想的进步,以及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他摆脱了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从“世界历史”视角审视“亚细亚问题”,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二)揭示马克思“亚细亚问题”研究的主旨和方法。其主旨并不在于澄清“亚细亚问题”具体的历史状况,而在于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主要包括揭示前资本主义的地域历史的特殊性及规律、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以及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分析。其方法并不是一种历史实证的方法,而是将“亚细亚问题”放到资本开创的“世界历史”的运行发展过程与逻辑中来审视,从而澄清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以及资本运行发展的规律。(三)探讨分析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对其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视角,将世界历史的各个部分密切联系,在世界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复杂过程中,探寻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内涵。(四)揭示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马克思对“亚细亚问题”的研究无论从理论观点还是方法上都对学术研究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社会发展理论。主要表现在“亚细亚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当代落后地区社会发展以及区域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 亚细亚问题 意义 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文献综述9-19
  • 绪论19-23
  • 一、问题的提出19
  • 二、问题研究的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19-21
  • (一)问题研究的进展19-20
  • (二)存在的问题20-21
  • 三、问题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结构21-23
  • (一)问题研究的思路21
  • (二)问题研究的方法21-22
  • (三)问题研究的内容结构22-23
  • 第一章 19世纪前欧洲学术界对“亚细亚问题”的关注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23-32
  • 一、“亚细亚问题”以及19世纪前欧洲学术界的关注23-25
  • (一)“亚细亚问题”23
  • (二)19世纪前欧洲学术界对“亚细亚问题”的关注23-25
  • 二、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的历程及其内在逻辑25-32
  • (一)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的历程26-29
  • (二)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的内在逻辑29-32
  • 第二章 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的主旨和方法32-41
  • 一、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的主旨32-36
  • (一)揭示前资本主义时期地域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及其规律32-34
  • (二)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的生成条件及其发展规律34-36
  • (三)揭示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现实过程36
  • 二、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的方法36-41
  • (一)整体性方法37
  • (二)矛盾分析方法37-38
  • (三)比较分析方法38-39
  • (四)历史性与结构性相统一的方法39-41
  • 第三章 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对其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41-49
  • 一、对于构建社会形态及其更迭理论的意义41-42
  • (一)“亚细亚问题”的探讨与社会“五形态”及其更迭理论的构建41-42
  • (二)“亚细亚问题”的探讨与社会“三形态”及其更迭理论的构建42
  • 二、对于构建“世界历史“理论的意义42-46
  • (一)“亚细亚问题”与探寻“世界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42-43
  • (二)“亚细亚问题”与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复杂过程43-45
  • (三)“亚细亚问题”与发掘“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45-46
  • 三、对于揭示和完善历史发展规律的意义46-49
  • (一)对于揭示和完善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意义46-47
  • (二)对于揭示和完善特殊社会历史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意义47-48
  • (三)对于揭示和完善“世界历史”背景中特殊地域和民族的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48-49
  • 第四章 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的效应49-54
  • 一、在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的影响49-50
  • 二、在当代区域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的影响50-52
  • 三、在当代落后地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的影响52-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59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萍;;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2年00期

2 何萍;现代化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3 李维意,刘培培,辛欣;东方社会理论——从资本主义化到“跨越论”设想[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S1期

4 彭俊平;;“热潮”过后的“冷思”——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J];资料通讯;2003年04期

5 张其学;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性[J];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6 顾乃忠;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文化学提问[J];学海;2004年01期

7 王聚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深蕴及其当代警示[J];兰州学刊;2005年01期

8 席成孝;;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代转型意蕴及其意义[J];求索;2006年01期

9 谢忠文;;“东方社会理论”的证伪及意义[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秦龙;;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看东方社会停滞性的思想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吕国辉;朱浩;;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小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2 郑镇;;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人文思想的嬗变[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3 胡萍;;剑桥将召开“东方社会的历史动力”讨论会[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4 郑镇;;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人文思想的嬗变[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一卷][C];2011年

5 张凌云;;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片论——兼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的否定论[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6 陈胜云;;东方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7 王文兵;;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的贡献[A];毛泽东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彭俊平;《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简评[N];光明日报;2003年

2 徐军;欧洲中心论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部 周思成;恩格斯是怎样学习波斯语的[N];光明日报;2014年

4 ;特别推荐[N];光明日报;2002年

5 中央编译局世界所副所长、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季正矩;关于“五种社会形态说”的若干论争[N];北京日报;2008年

6 张华金 陈章亮(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贺善侃(东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 宗振(华东理工大学) 陈新汉(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 邓伟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经济与社会: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N];社会科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聚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郭艳文;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齐敏;马克思封建制思想的理论视野[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梅;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价值[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丽娜;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特征的研究及其现实思考[D];兰州大学;2007年

3 朱浩;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再思考[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4 胡石;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樊洲;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吴佳楠;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7 杨婷婷;论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的理论意义及其效应[D];西南大学;2016年

8 夏兵玲;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尹彩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探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苑丽丽;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重读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启示[D];汕头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研究“亚细亚问题”的理论意义及其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5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6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