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普列汉诺夫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31 14:02
陈独秀与普列汉诺夫是中俄两国、两党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两人的-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即早期都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晚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最终滑向机会主义的深渊。对他们两人早期的政治思想活动进行比较研究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主要通过五个部分对陈独秀与普列汉诺夫早期的政治思想和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陈独秀、普列汉诺夫分别是中、俄两国和两党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启蒙思想家。五四运动前的陈独秀和1876-1883年间的普列汉诺夫都曾积极投身于本国的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在中国创办《新青年》杂志,发起并领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普列汉诺夫曾是活跃于俄国的激进的民粹主义者,他一度参与工人运动、发表政治演说进行反对俄国沙皇的斗争。1883年他创办劳动解放社,建立了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组织。第二部分重点比较了作为中俄两国、两党具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陈独秀与普列汉诺夫。他们同样逐渐完成了由激进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同样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斗争,同样通过理论和实践两种途径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他们对于各自国家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作出...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思路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关于陈独秀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研究的现状
0.2.2 关于普列汉诺夫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研究的现状
0.3 本文研究手段和方法
第1章 中俄两国颇具影响的启蒙思想家
1.1 陈独秀与《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
1.2 普列汉诺夫与劳动解放社
1.3 富于政治敏感和战斗精神的激进主义者
第2章 中俄两国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2.1 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2.1.1 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2.1.2 积极开展了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
2.1.3 通过两种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2.2 普列汉诺夫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2.2.1 由激进的民粹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2.2.2 积极开展与各种修正主义思潮的斗争
2.2.3 通过两种途径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原理
2.3 中俄两国有声望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活动家
第3章 中俄两党的创立者和领导人
3.1 陈独秀的建党思想与建党活动
3.2 普列汉诺夫的建党思想与建党活动
第4章 中俄两国、两党历史因素比较分析
4.1 时代特征上比较
4.2 文化背景上比较
4.3 具体条件上比较
第5章 中俄两党历史人物比较研究的历史启示
5.1 陈独秀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的历史逻辑与历史贡献
5.2 普列汉诺夫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的历史逻辑与历史贡献
5.3 本课题比较研究的历史启示
5.3.1 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5.3.2 必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5.3.3 必须立足于本国具体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5.3.4 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375022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思路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关于陈独秀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研究的现状
0.2.2 关于普列汉诺夫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研究的现状
0.3 本文研究手段和方法
第1章 中俄两国颇具影响的启蒙思想家
1.1 陈独秀与《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
1.2 普列汉诺夫与劳动解放社
1.3 富于政治敏感和战斗精神的激进主义者
第2章 中俄两国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2.1 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2.1.1 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2.1.2 积极开展了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
2.1.3 通过两种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2.2 普列汉诺夫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2.2.1 由激进的民粹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2.2.2 积极开展与各种修正主义思潮的斗争
2.2.3 通过两种途径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原理
2.3 中俄两国有声望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活动家
第3章 中俄两党的创立者和领导人
3.1 陈独秀的建党思想与建党活动
3.2 普列汉诺夫的建党思想与建党活动
第4章 中俄两国、两党历史因素比较分析
4.1 时代特征上比较
4.2 文化背景上比较
4.3 具体条件上比较
第5章 中俄两党历史人物比较研究的历史启示
5.1 陈独秀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的历史逻辑与历史贡献
5.2 普列汉诺夫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的历史逻辑与历史贡献
5.3 本课题比较研究的历史启示
5.3.1 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5.3.2 必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5.3.3 必须立足于本国具体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5.3.4 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375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75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