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1935-1943年)

发布时间:2017-05-03 08:10

  本文关键词:论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1935-1943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共产国际自成立起,就自觉地担负起向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任,中国共产党的成长经历与共产国际的指导具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共产国际也往往容易忽视中国实际,致使中共党内教条主义氛围浓厚,给中国革命带来过巨大的损害。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和历史研究方法,全面归纳分析共产国际在1935年至1943年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起到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论文主体;第三部分是结语。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了问题的缘起及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可能的创新之处、相关概念的界定五个方面。 第二部分是论文主体,共分为四章。本文选取1935-1943年这一时期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发展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等方面,来梳理共产国际对1935年-1943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用。 第一章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国内、国际背景,来呈现1935年至1943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章简要概述了共产国际的历史,涉及从其成立至解散的一些基本情况; 第三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简要考察了1919年至1935年间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关系;其次,重点分析了1935-1943年间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第四章概括了共产国际与1935-1943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关系的经验教训。主要有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第三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也阐述了本选题研究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共产国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经验教训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4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时代背景14-18
  • (一) 国内背景14-16
  • (二) 国际背景16-18
  • 二、共产国际组织概述18-24
  • (一) 共产国际的成立18-20
  • 1、成立的背景18
  • 2、基本概况18-19
  • 3、共产国际的组织原则19-20
  • (二) 共产国际与苏共的关系20-22
  • (三) 共产国际的解散22-24
  • 三、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影响(1935-1943)24-45
  • (一) 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考察(1919—1935)24-28
  • 1、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24-26
  • 2、共产国际推动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制定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客观上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6-27
  • 3、共产国际在大革命后期的错误指导及大革命的失败,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7
  • 4、苏区根据地的建设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经验27-28
  • (二) 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作用(1935—1943年)28-45
  • 1、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积极作用30-34
  • 2、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消极作用34-40
  • 3、中共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思考40-45
  • 四、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用的经验教训45-50
  • (一) 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原则45-46
  • (二)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46-48
  • (三)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8-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6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56-57
  • 致谢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向青;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J];近代史研究;1980年04期

2 赵金平;;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建党关系研究综述[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尼克·莱特;毕岚;;苏联哲学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论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1935-1943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2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3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