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4 18:21
  论文从工业化的定义入手,对国内外工业化理论研究做了比较系统的回顾与梳理,考察了工业化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廓清了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探寻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必然性和特殊性。论文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业化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形成了内涵丰富、视角独特的工业化理论。列宁、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创立了经典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当然,也存在曲解与偏离。论文以改革开放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七个阶段考察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工业化道路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从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到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畸形工业化道路的曲折探索,以及改革开放后从消费需求导向下的工业化转型到提出并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开创过程,在继承与创新、扬弃与超越中开创了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工业化理论。论文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进行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总结了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关于工业化定义的文献及评述
        二、工业化的内涵
        三、工业化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 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
        一、工业化的阶段划分
        二、工业化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工业化理论研究的回顾
        一、西方理论界对工业化问题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学者对工业化理论的探索
第二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业化理论的生成与内涵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业化理论的产生和形成
        一、历史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工业化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业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业化理论的多维透视
        一、理论基础:再生产理论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二、前提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前提
        三、主体选择:国家是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四、直接动力:科技进步是工业化根本动力
        五、推动机制:工业化与市场化相促进
        六、成长空间: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生
        七、世界进程:工业化与全球化相伴随
        八、环境支持:工业化的自然条件
        九、反思批判:马克思对工业化负面效应的深刻揭示
第三章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一、大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根本任务
        三、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四、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到优先发展重工业
        五、国家所有制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制度保证
        六、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外部条件
        七、大力发展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
    第二节 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及实践
        一、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的争论
        二、斯大林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发展
        三、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
        四、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高速赶超
        五、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积累途径——"剪刀差"
        六、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制度选择——计划经济
        七、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基本特征
        八、对斯大林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简单评介
第四章 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构想
        一、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提出
        二、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主要内容
        三、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过渡性特征
        四、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终结
    第二节 "一五"时期: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模仿与照搬
        一、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原因
        二、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内容与方法
        三、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的成就与问题
    第三节 "八大"前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提出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意义
    第四节 1957-1978:工业化走向畸形发展
        一、"超英赶美":超常规的工业化速度
        二、"以钢为纲":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三、"同时并举":全面参与的工业化力量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开创
    第一节 中国特色工业化指导思想的确立
    第二节 1978—1992:消费需求导向下的结构纠偏
        一、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为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调整结构,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化在城市与农村全面铺开
        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工业化主体多元化
    第三节 1992—2002:工业化的全面转型
        一、工业结构快速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加速发展
        二、外向型经济格局形成,中国工业化开始融入世界工业化体系
        三、技术进步加速,工业化由粗放走向集约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促进
    第四节 2002—今:步入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超越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五、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六章 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全方位开放的工业化
        一、开放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准确把握中国工业化与世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三、实施全方位开放,推进中国工业化发展
    第二节 市场化推动的工业化
        一、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三、充分利用世界市场,为工业化提供外部资源保障
    第三节 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
        一、在农轻重协调发展中推进工业化
        二、在产业结构优化中推进工业化
    第四节 区域统筹的工业化
    第五节 城乡互动的工业化
        一、工业化需要城乡协调、整体推进
        二、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村经济的产业基础
        三、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工业化协调发展
        四、乡镇企业是统筹城乡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七章 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的思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曲折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工业化理论并奠基了理论的科学基石
        二、列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并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三、斯大林探索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践并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选择思想
        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协调发展思想
        三、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策略思想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的思考
        一、准确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是其中国化的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
        四、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必须紧紧把握时代潮流
        五、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必须扎根于中国工业化实践
        六、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化必须不懈推进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J]. 金碚.  中国工业经济. 2008(05)
[2]试析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形成中的苏联因素[J]. 李波,刘锐.  理论界. 2008(05)
[3]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现实问题:1978~2006[J]. 高煜,刘志彪.  改革. 2008(01)
[4]意识形态、工业化目标与国有经济的地位变迁[J]. 郝书辰.  科学社会主义. 2007(06)
[5]国内外工业化理论:回顾及评价[J]. 王敏正.  经济问题探索. 2007(11)
[6]试划分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J]. 陈一鸣,全海涛.  经济问题探索. 2007(11)
[7]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工业化与“三农”问题关系的认识及其启示[J]. 高伯文.  中共党史研究. 2007(04)
[8]外部性与重工业优先发展[J]. 姚洋,郑东雅.  南开经济研究. 2007(02)
[9]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J]. 张培刚,张建华,罗勇,李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10]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J]. 吕政.  开发研究. 2007(01)



本文编号:3455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55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5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