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延安文艺是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延安兴起的以构建与诠释中共意识形态为主要职能的文学和艺术。延安文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鲜明旗帜,它所高扬的抗战思想和它的阶级化、集体化、革命化、大众化特征,使其具有杰出的现实意义和广泛影响。本文致力于探讨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研究厘清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延安文艺是指1935年10月党中央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移驻陕北至1948年春党中央离开陕北这段时间内,以延安为中心,包括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文学艺术,是延安文艺整风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贯彻之后出现的文艺形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化、抽象化逐渐变为具体化、生活化的过程。重点梳理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分析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延安文艺产生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对文艺评论的观点影响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继而间接促成了延安文艺的诞生;延安文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导致了延安文艺革命化、大众化、集体化、阶级化特征的形成。第二,延安文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通过学校及组织、报刊、电台等形式传播文艺;而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益于文艺的政治作用、时代潮流的推动、作家的价值取向等因素。 第三部分,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当代价值。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既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又反映人民要求。当代领导人对延安文艺的思想继承,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总结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经验,要求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把握时代主题,结合中国实际;必须辩证把握文艺实践,继承与创新结合。
【关键词】:延安文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社会主义文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6;A81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前言10-20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2
- (二) 研究现状12-17
- 1、关于延安文艺的研究12-15
- 2、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15-17
- 3、关于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的研究17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7-20
- 1、历史研究法18
- 2、跨学科研究法18
- 3、比较研究法18-19
- 4、定性分析法19-20
- 第一章 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20-32
- (一) 延安文艺的兴起20-27
- 1、延安文艺的内涵20-22
- 2、延安文艺的形成背景22-25
- 3、延安文艺的创作高潮25-27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27-29
-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27
-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延27-29
- (三) 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梳理29-32
- 1、初创阶段:1935年10月至1939年12月29-30
- 2、发展阶段:1940年1月至1948年3月30
- 3、影响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影响30-32
- 第二章 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32-47
-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延安文艺产生的理论基石32-42
-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奠定了延安文艺的理论基础32-40
- 2、延安文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必然结果40-42
- (二) 延安文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42-47
-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延安文艺的传播形式42-43
- 2、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分析43-47
- 第三章 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价值47-54
- (一) 当代领导人对延安文艺的继承47-49
- (二) 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49-54
-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50-51
- 2、必须把握时代主题,结合中国实际51-52
- 3、必须辩证把握文艺实践,继承与创新结合52-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9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59-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唐致珩;浅析中日近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J];日本研究;2003年03期
2 李涵;;中国近现代文学发生发展中的日本因素考察[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张冬玲;;外部观照:近现代文学对女性的书写方式[J];理论学刊;2007年02期
4 吕元明;;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两级发展[J];日本研究;1985年04期
5 徐静波;;近现代中日文学发展的轨迹及其相异性[J];日本学刊;1995年04期
6 孟庆枢;;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日本学论坛;2007年02期
7 张石;;唐代诗僧寒山与日本近现代文学[J];日本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兰;;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跨国恋叙事解读[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费小平;;《翻译研究与杰出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学者资源的阅读:译介学研究的文本化途径》[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 时世平;中国近现代文学与“强国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陈子善;小刊物 大价值[N];文汇报;2008年
3 余之;畅游于文海墨林间[N];文学报;2012年
4 金谷子;居高声自远[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耿银平;“汉字听写”有必要那么刁钻吗[N];中国妇女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黎保荣;暴力与启蒙[D];暨南大学;2009年
2 宗先鸿;卢梭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全之;无政府主义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南京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彭文娟;论任访秋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符丽;“儿童观”的嬗变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西北大学;2007年
3 谢珂;城市,女性的天然属地[D];四川大学;2006年
4 莫楠;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