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11-04 06:58
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动向使市民社会理论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马克思始终站在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以实践批判的视角,从人类解放的高度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的市民社会理论更是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与其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个共生过程。他通过从政治哲学到政治经济学视角转换,把市民社会描述为:市民社会是以经济生活为主要内容并独立于国家的社会生活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市民社会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各种社会组织、社会等级、社会阶层等;各主体之间按照内生于市场交易的“契约性”基本原则进行交往,形成了独立、自由、平等、法治等价值理念;市民社会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它构成国家和历史的基础。同时,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看到了市民社会的局限和矛盾。并指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途径,市民社会最终将从国家手中收回属于自己的全部权力,从而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和扬弃,走向共产主义。他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实践哲学中得到了完善和升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依然存在并亟待有序地建立市民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具有塑造独立、多元的市场主...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市民社会简短的历史回顾
1.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发展的缩影
2.1 政治哲学视角下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2.1.1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化
2.1.2 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2.1.3 人类解放思想的孕育
2.2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2.2.1 市民社会研究同物质生产的结合
2.2.2 对市民社会构成国家基础的经济分析
2.2.3 市民社会是生产、分工、交往、所有制的总括形式
2.2.4 市民社会是“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
2.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实践哲学中的完善和升华
2.3.1 驱散笼罩马克思晚期市民社会理论的迷雾
2.3.2 社会主义革命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
2.3.3 共产主义社会:市民社会的归宿
2.4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共生关系
第三章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全面认识
3.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容概括
3.1.1 市民社会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
3.1.2 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联
3.1.3 市民社会是“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
3.1.4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对应并构成整个历史的基础
3.1.5 市民社会在发展中将被扬弃
3.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特点
3.2.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科学性
3.2.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注重人类解放
3.2.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承认市民社会的多层次性
3.3 关于马克思市民社会几种不同称谓的说明
3.4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
第四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4.1 市民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
4.1.1 把市民社会主体塑造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
4.1.2 以市民社会的“契约机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
4.2 独立的政治人格:构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4.2.1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4.2.2 国家和市民社会良性互动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
4.3 构筑一体多元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文化体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4.4 市民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基础
4.4.1 市民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4.4.2 中国市民社会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 王代月. 教学与研究. 2007(09)
[2]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内涵之探讨[J]. 李佃来.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03)
[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性解读[J]. 阎孟伟,刘晓欣.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02)
[4]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 李钢.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5]《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J]. 韩立新. 学术月刊. 2007(03)
[6]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话语转换及其对法治进程的影响[J]. 马长山. 求是学刊. 2007(02)
[7]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 苏海龙. 学术探索. 2007(01)
[8]《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J]. 韩立新.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04)
[9]吉田杰俊的马克思市民社会论研究述评[J]. 卞崇道. 哲学动态. 2006(07)
[10]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J]. 白立强. 求实. 2006(07)
本文编号:3475232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市民社会简短的历史回顾
1.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发展的缩影
2.1 政治哲学视角下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2.1.1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化
2.1.2 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2.1.3 人类解放思想的孕育
2.2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2.2.1 市民社会研究同物质生产的结合
2.2.2 对市民社会构成国家基础的经济分析
2.2.3 市民社会是生产、分工、交往、所有制的总括形式
2.2.4 市民社会是“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
2.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实践哲学中的完善和升华
2.3.1 驱散笼罩马克思晚期市民社会理论的迷雾
2.3.2 社会主义革命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
2.3.3 共产主义社会:市民社会的归宿
2.4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共生关系
第三章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全面认识
3.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容概括
3.1.1 市民社会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
3.1.2 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联
3.1.3 市民社会是“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
3.1.4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对应并构成整个历史的基础
3.1.5 市民社会在发展中将被扬弃
3.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特点
3.2.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科学性
3.2.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注重人类解放
3.2.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承认市民社会的多层次性
3.3 关于马克思市民社会几种不同称谓的说明
3.4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
第四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4.1 市民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
4.1.1 把市民社会主体塑造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
4.1.2 以市民社会的“契约机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
4.2 独立的政治人格:构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4.2.1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4.2.2 国家和市民社会良性互动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
4.3 构筑一体多元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文化体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4.4 市民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基础
4.4.1 市民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4.4.2 中国市民社会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 王代月. 教学与研究. 2007(09)
[2]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内涵之探讨[J]. 李佃来.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03)
[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性解读[J]. 阎孟伟,刘晓欣.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02)
[4]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 李钢.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5]《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J]. 韩立新. 学术月刊. 2007(03)
[6]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话语转换及其对法治进程的影响[J]. 马长山. 求是学刊. 2007(02)
[7]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 苏海龙. 学术探索. 2007(01)
[8]《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J]. 韩立新.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04)
[9]吉田杰俊的马克思市民社会论研究述评[J]. 卞崇道. 哲学动态. 2006(07)
[10]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J]. 白立强. 求实. 2006(07)
本文编号:3475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75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