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视野下党的执政模式构建
发布时间:2021-11-16 14:03
执政模式是执政党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所有执政方式类型的有机集合体。宪政是以宪法为基础、以民主政治为核心内容、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最终目的、以法治为基本原则的观念、制度和政治实践。目前,我国处于向宪政转型的历史时期,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日趋宪政化,因此,在宪政这种现代社会独特的政治运行体制下对执政党执政模式进行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执政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宪政各类概念的逻辑思考和辩证分析,对其内涵进行了重构,并简述了中国宪政的起源发展及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现状。继而,概述了执政模式的概念及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流变。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宪政视野下新型执政模式的构建及意义,提出新型执政模式的构建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必须立足于我国宪政建设的现状,这是两个依据;理顺党与国家、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理顺党与国家最高权利机关的最高权力归属,理顺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新型执政模式的主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人本思想是新型执政模式的主要目标;抓好执政党自身建设是新型执政模式的主要手段。最后,探讨了新型执政模式的实现路径,可以归纳为创造“政...
【文章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宪政与当代中国宪政建设
1. 宪政
1.1 宪政的概念
1.2 宪政概念重构
2. 当代中国宪政建设
2.1 中国宪政的起源与发展
2.2 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现状
第二章 执政模式及其发展流变
1. 执政模式的含义
1.1 执政模式
1.2 执政方式
2. 中国执政模式的形成及其发展
2.1 体制外执政模式
2.2 替代型执政模式
2.3 准体制内执政模式
第三章 宪政视域下新型执政模式的构建
1. 宪政视域下党的新型执政模式的形成及构成要素
1.1 新型执政模式构建的依据
1.2 新型执政模式的构成要素
2. 新型执政模式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
2.2 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3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章 新型执政模式的路径探索
1. 政治环境创造
1.1 依法执政
1.2 民主执政
1.3 科学执政
2. 经济环境创造
2.1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2 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2.3 培育和完善现代市场文化体系
3. 思想文化环境创造
3.1 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
3.2 增强政府的守法观念
3.3 树立宪法权威
4. 提高执政党自身的执政素质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百年中国宪政的历史反思[J]. 黄家滨.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
[2]党政关系规范化:中国政治发展的范式选择[J]. 杨国鹏. 学习论坛. 2005(01)
[3]宪政概念新探[J]. 陈永鸿. 法学评论. 2004(02)
[4]宪政概念辨析[J]. 商继政,傅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5]对中共执政方式研究的综述[J]. 闫东. 探索. 2003(04)
[6]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进[J]. 吴家庆,彭正德.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03)
[7]创新党的执政方式[J]. 刘炳香.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2(01)
[8]中国宪法学世纪回眸[J]. 周叶中,胡弘弘. 法学评论. 2001(06)
[9]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论[J]. 王韶兴. 政治学研究. 2000(04)
[10]关于宪政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 程燎原. 现代法学. 1999(04)
本文编号:3499029
【文章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宪政与当代中国宪政建设
1. 宪政
1.1 宪政的概念
1.2 宪政概念重构
2. 当代中国宪政建设
2.1 中国宪政的起源与发展
2.2 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现状
第二章 执政模式及其发展流变
1. 执政模式的含义
1.1 执政模式
1.2 执政方式
2. 中国执政模式的形成及其发展
2.1 体制外执政模式
2.2 替代型执政模式
2.3 准体制内执政模式
第三章 宪政视域下新型执政模式的构建
1. 宪政视域下党的新型执政模式的形成及构成要素
1.1 新型执政模式构建的依据
1.2 新型执政模式的构成要素
2. 新型执政模式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
2.2 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3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章 新型执政模式的路径探索
1. 政治环境创造
1.1 依法执政
1.2 民主执政
1.3 科学执政
2. 经济环境创造
2.1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2 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2.3 培育和完善现代市场文化体系
3. 思想文化环境创造
3.1 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
3.2 增强政府的守法观念
3.3 树立宪法权威
4. 提高执政党自身的执政素质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百年中国宪政的历史反思[J]. 黄家滨.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
[2]党政关系规范化:中国政治发展的范式选择[J]. 杨国鹏. 学习论坛. 2005(01)
[3]宪政概念新探[J]. 陈永鸿. 法学评论. 2004(02)
[4]宪政概念辨析[J]. 商继政,傅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5]对中共执政方式研究的综述[J]. 闫东. 探索. 2003(04)
[6]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进[J]. 吴家庆,彭正德.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03)
[7]创新党的执政方式[J]. 刘炳香.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2(01)
[8]中国宪法学世纪回眸[J]. 周叶中,胡弘弘. 法学评论. 2001(06)
[9]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论[J]. 王韶兴. 政治学研究. 2000(04)
[10]关于宪政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 程燎原. 现代法学. 1999(04)
本文编号:3499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99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