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探讨

发布时间:2021-12-23 07:15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国内外一些学者对此还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本文首先梳理了对于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三种主要的看法,然后进一步说明了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之一。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中,恩格斯与马克思一道,通过《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而且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初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共产党宣言》中,恩格斯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实证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实践价值。恩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创立者,他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主要成果,揭示了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同时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作了经典阐述。在恩格斯的晚年,他研究了古代社会的发展,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扩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面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对马...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一 研究现状
        (一) 恩格斯与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上的"一致论"
        (二) 恩格斯与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上的"对立论"
        (三) 恩格斯与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上的"首创论"
    二 研究目的和见解
    三 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阅读原著
        (二) 联系、比较和归纳的方法
        (三) 分析与综合统一的方法
    四 理论创新点
第二章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之一
    一 恩格斯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者之一
        (一) 与马克思合著《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了一系列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二) 与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三) 与马克思合著《共产党宣言》—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证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实践价值
    二 恩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创立者
        (一) 总结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辩证性质
        (二) 《反杜林论》哲学编部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阐述
第三章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完善
    一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对唯物史观的深化
        (一) 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
        (二) 对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的内在探讨
        (三) 对国家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趋势的揭示
    二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哲学发展的回顾和面向新世纪哲学纲领的提出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论述
        (二)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意义
        (三)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详尽阐述
    三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对社会发展辩证规律的全面阐发
        (一) 全面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 深入探讨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三) 论述历史发展中的"合力论"思想
第四章 正确理解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一 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主要内容和根本立场上是一致的
        (一)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哲学都是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二)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哲学都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唯物辩证法哲学
        (三) 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差异
        (一) 对自然界研究视角的不同
        (二) 对费尔巴哈是否有辩证法思想的认识不同
        (三) 对实践范畴的理解不同
    三 正确理解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548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48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1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