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
发布时间:2021-12-31 19:32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经典概括。完整地理解这一原则,须看到大机器生产方式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它简化了劳动,使人们之间的能力差别不再具有决定意义;另一方面,它提高了效率,使物质财富得以充分涌流。因此,在马克思语境中,“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在高效率基础上的大公平。然而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载体已实现了从生产资料向劳动者的历史性转移,劳动者能否“各尽所能”成为决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马克思“按需分配”的起点,人们的消费需要正在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就成为现代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为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倡,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赋予其以新的内涵:其一,需要以生产力为基础,生产力发展推动需要扩大,按需分配是无限发展目标;其二,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按需分配首先是满足人们生存消费的需要。当代资本主义在消除经济危机和缓和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按需分配的主客观条件,只...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2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关于选题的思考
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发展史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论文的研究特色
第一章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马克思语境中的两种含义
第一节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首先是满足生存必需品
一、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理想社会
二、马克思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条件
三、与马克思同时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设想
第二节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目标
一、马克思对能力与需要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二、马克思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思考
第二章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恩格斯晚年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
一、第二次科技革命前夕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推动
二、发达国家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
第二节 资本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及其经济关系调整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凯恩斯主义
第三节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推动
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
三、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对"各尽所能"原则的重新解读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最高境界是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
一、人类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各尽所能是人类劳动的最佳状态
第二节 公有制计划经济对实现各尽所能的设想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计划经济对各尽所能的落实
二、计划经济对产品过剩的克服
三、均衡分工对人们劳动的激励
四、劳动能力的个性化对分工的要求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尽所能原则的重新认识
一、满足个性发展需要更为丰厚的社会财富
二、市场经济利用利益差别激励劳动的合理性
三、各尽所能从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的转移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需分配"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一节 共同富裕局面与按需分配原则
一、共同富裕是按需分配的基础
二、共同富裕与按需分配的互动
第二节 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改造
一、市场经济二重性
二、社会主义改造市场经济的选择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选择
一、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二、推动全社会平等的教育体系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重学《哥达纲领批判》和《国家与革命》[J]. 赵家祥. 理论视野. 2009(02)
[2]罗尔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J]. 陈潭,胡晓. 现代大学教育. 2008(04)
[3]论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实现的历史必然性[J]. 刘建军.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01)
[4]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J]. 宋晓林. 特区经济. 2007(10)
[5]扩展共同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J]. 何小民. 浙江社会科学. 2007(05)
[6]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平等权及其实现方式[J]. 舒晓,刘小宁.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2)
[7]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几点再思考[J]. 张燕喜. 科学社会主义. 2006(04)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问题研究[J]. 荣长海. 理论月刊. 2006(07)
[9]劳动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纲要[J]. 余金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10]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J]. 靳辉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3)
博士论文
[1]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 朱金花.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60839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2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关于选题的思考
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发展史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论文的研究特色
第一章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马克思语境中的两种含义
第一节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首先是满足生存必需品
一、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理想社会
二、马克思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条件
三、与马克思同时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设想
第二节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目标
一、马克思对能力与需要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二、马克思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思考
第二章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恩格斯晚年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
一、第二次科技革命前夕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推动
二、发达国家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
第二节 资本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及其经济关系调整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凯恩斯主义
第三节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推动
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
三、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对"各尽所能"原则的重新解读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最高境界是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
一、人类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各尽所能是人类劳动的最佳状态
第二节 公有制计划经济对实现各尽所能的设想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计划经济对各尽所能的落实
二、计划经济对产品过剩的克服
三、均衡分工对人们劳动的激励
四、劳动能力的个性化对分工的要求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尽所能原则的重新认识
一、满足个性发展需要更为丰厚的社会财富
二、市场经济利用利益差别激励劳动的合理性
三、各尽所能从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的转移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需分配"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一节 共同富裕局面与按需分配原则
一、共同富裕是按需分配的基础
二、共同富裕与按需分配的互动
第二节 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改造
一、市场经济二重性
二、社会主义改造市场经济的选择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选择
一、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二、推动全社会平等的教育体系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重学《哥达纲领批判》和《国家与革命》[J]. 赵家祥. 理论视野. 2009(02)
[2]罗尔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J]. 陈潭,胡晓. 现代大学教育. 2008(04)
[3]论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实现的历史必然性[J]. 刘建军.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01)
[4]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J]. 宋晓林. 特区经济. 2007(10)
[5]扩展共同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J]. 何小民. 浙江社会科学. 2007(05)
[6]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平等权及其实现方式[J]. 舒晓,刘小宁.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2)
[7]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几点再思考[J]. 张燕喜. 科学社会主义. 2006(04)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问题研究[J]. 荣长海. 理论月刊. 2006(07)
[9]劳动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纲要[J]. 余金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10]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J]. 靳辉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3)
博士论文
[1]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 朱金花.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60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6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