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形成与嬗变
发布时间:2022-01-11 20:01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窗口和锁钥。自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炼出“实践”范畴,并围绕实践概念形成较为系统的实践理论之后,整个西方哲学史乃至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实践思想都是对其实践哲学所进行的不同方面的阐释和发展。正是在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实践概念的“信仰”和“清算”过程中,马克思“实践”概念才敞开了应有的“令人震撼的空间感”。从其代表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神圣家族》和《资本论》等来考察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依据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我们能够清晰地获得马克思“实践”概念生成与嬗变的理论轨迹:对人的现实主体性的思考促使马克思关注异化劳动,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又是遵循怎样的法则被扬弃、走向否定之否定?对这些由异化劳动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的研究,使马克思在《提纲》中彻底确立了实践的观点;而马克思之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只有从劳动及其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其感性现实性,而现实的社会关系只能是从具体的社会物质生产中派生出来的,因此,当马克思着手科学地展开他刚刚发现的新历史观时,即用物质生产概念代替了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历史...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思想来源考略
㈠ 实践概念在西方哲学中的缘起
㈡ 马克思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实践思想的指正分界
1、康德之“道德实践”
2、“绝对精神”:黑格尔之“实践”主体
3、费尔巴哈之“感性直观”
二、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形成与嬗变
㈠ 早期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1、经济学研究之开端:《巴黎笔记》
2、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㈡ 从异化劳动走向实践观点
1、实践观点确立的起点——《神圣家族》
2、实践概念的确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①“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人的本质也是实践”
③“改变意识”只能诉诸“改变世界”
㈢ 实践概念向物质生产概念的逻辑转向
1、“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2、现实的个人“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㈣ 物质生产概念的科学概述及具体化
三、马克思实践概念之辩证
㈠ 实践: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超越
㈡ 实践:“定在中的自由,必然中的选择”
㈢ 实践:人的本源性存在方式
㈣ 实践:使“现存世界的合理化”、“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思想维度及其意义
㈠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生存论向度
㈡ 马克思实践概念与当代西方哲学的相通之旨趣
㈢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转向之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态势[J]. 于洪卫,胡骄键. 社会科学家. 2009(03)
[2]论《神圣家族》中的唯物史观萌芽[J]. 郑冬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3]试析黑格尔的实践观[J]. 王静. 学术论坛. 2008(10)
[4]回归和彰显“实践”的原初理论语境——读《尼各马可伦理学》[J]. 王虎学. 唯实. 2008(Z1)
[5]简论马克思的实践范畴[J]. 王仕民. 哲学研究. 2008(07)
[6]简析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实践概念[J]. 柳祥美,张长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2)
[7]从三个文本的关系透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关系新解[J]. 张敏. 湖北社会科学. 2008(03)
[8]对《神圣家族》理论重要性的当代性解读[J]. 卜祥记.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9]实践范畴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J]. 余在海,张传开.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10]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生存论内蕴[J]. 干成俊. 哲学动态. 2006(09)
本文编号:3583375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思想来源考略
㈠ 实践概念在西方哲学中的缘起
㈡ 马克思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实践思想的指正分界
1、康德之“道德实践”
2、“绝对精神”:黑格尔之“实践”主体
3、费尔巴哈之“感性直观”
二、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形成与嬗变
㈠ 早期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1、经济学研究之开端:《巴黎笔记》
2、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㈡ 从异化劳动走向实践观点
1、实践观点确立的起点——《神圣家族》
2、实践概念的确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①“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人的本质也是实践”
③“改变意识”只能诉诸“改变世界”
㈢ 实践概念向物质生产概念的逻辑转向
1、“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2、现实的个人“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㈣ 物质生产概念的科学概述及具体化
三、马克思实践概念之辩证
㈠ 实践: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超越
㈡ 实践:“定在中的自由,必然中的选择”
㈢ 实践:人的本源性存在方式
㈣ 实践:使“现存世界的合理化”、“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思想维度及其意义
㈠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生存论向度
㈡ 马克思实践概念与当代西方哲学的相通之旨趣
㈢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转向之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态势[J]. 于洪卫,胡骄键. 社会科学家. 2009(03)
[2]论《神圣家族》中的唯物史观萌芽[J]. 郑冬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3]试析黑格尔的实践观[J]. 王静. 学术论坛. 2008(10)
[4]回归和彰显“实践”的原初理论语境——读《尼各马可伦理学》[J]. 王虎学. 唯实. 2008(Z1)
[5]简论马克思的实践范畴[J]. 王仕民. 哲学研究. 2008(07)
[6]简析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实践概念[J]. 柳祥美,张长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2)
[7]从三个文本的关系透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关系新解[J]. 张敏. 湖北社会科学. 2008(03)
[8]对《神圣家族》理论重要性的当代性解读[J]. 卜祥记.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9]实践范畴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J]. 余在海,张传开.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10]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生存论内蕴[J]. 干成俊. 哲学动态. 2006(09)
本文编号:3583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8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