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构造的三个维度
发布时间:2022-01-17 15:59
受人类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与时代的意识超前性影响,人们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构造当代美学各体系的三个维度--类本质、尺度与异化进行了不同的逻辑表征,也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理解。本文意在通过解构当下的惯性思维,并结合我国的现实语境,试构由作为类存在所显现的美到其异化消解的全过程,以将当代问题代入到前人研究之中,以使理论观点得到现实升华。
【文章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2017,(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作为类存在所显现的美到其异化消解的全过程
唤鱿抻诨?拘枨蟮穆?足,还要参照各种规律(包括美的规律)来达到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其结果就是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诞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过程及其成果往往异化于人,使现实对美的存在的感受大为减弱,即由异化劳动引致美的隤陷。必须注意的是,实践中人精神力量复归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对这一隤陷现象有一定的消解作用。笔者认为,进入人本质的复归阶段后,不同于异化劳动的最终扬弃,作为人类历史的精神积淀,美的超历史性使得其中的异化部分并非被扬弃,而是在消解过程中被重构。因此,通过对这一过程(见图1)的详细阐释与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将有助于现实“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崇高理想。图1作为类存在所显现的美到其异化消解的全过程(责任编辑:周文升)36①②③④胡鹏林:《外化、异化与对象化———“异化与美学”研究之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0-2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王元骧:《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哲学反思》,载《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4页。朱光潜:《经济学———哲学手稿(节译)》,《美学》1980年第2期,第4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解《巴黎手稿》关于“美的规律”论述的三个关键词——重读《巴黎手稿》札记之二[J]. 朱立元.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2(02)
[2]关于新MEGA及其研究的几个评论[J]. 邹诗鹏.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06)
[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主持人语[J]. 张一兵.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4]外化、异化与对象化——“异化与美学”研究之三[J]. 胡鹏林.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5]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及其意义[J]. 艾福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04)
本文编号:3595021
【文章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2017,(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作为类存在所显现的美到其异化消解的全过程
唤鱿抻诨?拘枨蟮穆?足,还要参照各种规律(包括美的规律)来达到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其结果就是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诞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过程及其成果往往异化于人,使现实对美的存在的感受大为减弱,即由异化劳动引致美的隤陷。必须注意的是,实践中人精神力量复归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对这一隤陷现象有一定的消解作用。笔者认为,进入人本质的复归阶段后,不同于异化劳动的最终扬弃,作为人类历史的精神积淀,美的超历史性使得其中的异化部分并非被扬弃,而是在消解过程中被重构。因此,通过对这一过程(见图1)的详细阐释与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将有助于现实“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崇高理想。图1作为类存在所显现的美到其异化消解的全过程(责任编辑:周文升)36①②③④胡鹏林:《外化、异化与对象化———“异化与美学”研究之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0-2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王元骧:《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哲学反思》,载《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4页。朱光潜:《经济学———哲学手稿(节译)》,《美学》1980年第2期,第4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解《巴黎手稿》关于“美的规律”论述的三个关键词——重读《巴黎手稿》札记之二[J]. 朱立元.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2(02)
[2]关于新MEGA及其研究的几个评论[J]. 邹诗鹏.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06)
[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主持人语[J]. 张一兵.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4]外化、异化与对象化——“异化与美学”研究之三[J]. 胡鹏林.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5]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及其意义[J]. 艾福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04)
本文编号:3595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95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