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探析
发布时间:2022-02-09 19:27
马克思哲学与近代形而上学、思辨哲学的历史关系,历史地表现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哲学与作为德国古典哲学解体之产物和本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青年黑格尔派几度成为马克思恩格斯阐述其唯物史观的直接批判对象和参照物。尽管国内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研究成果不多,本文仍致力于借助当前国内外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研究成果,试从中抽取青年黑格尔派的社会历史观思想并对其社会历史观进行阐述,从而对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是否给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以启示或影响,如果有又从哪些方面给以启示和影响进行探析。从某种程度上说,借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解读还可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解。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产生与发展。包括其产生的背景、青年黑格尔派的发展、解体以及青年黑格尔派在当时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列举和梳理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等的历史观思想以期阐述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对于该派历史观思想的共同点及进步性在小结中也有做阐述。第三部分: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对马克思创建唯物史...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青年黑格尔派的产生与发展
1.1 青年黑格尔派的产生
1.1.1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1.1.2 法国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1.2 青年黑格尔派的发展
1.2.1 青年黑格尔派的界定
1.2.2 青年黑格尔派的发展与分裂:从施特劳斯到马克思
1.3 青年黑格尔派在当时的影响
2 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
2.1 施特劳斯的社会历史观
2.1.1 宗教批判:圣经故事批判
2.1.2 泛神论
2.1.3 施特劳斯的社会动力论
2.2 鲍威尔的社会历史观
2.2.1 鲍威尔的宗教批判及社会动力论
2.2.2 鲍威尔的国家观
2.2.3 个人与人民群众关系论
2.3 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
2.3.1 无神论宗教观
2.3.2 社会历史观出发点:抽象的人性论
2.3.3 社会改造论:“爱的宗教”
2.4 施蒂纳的社会历史观
2.4.1 社会历史观出发点:“唯一者”
2.4.2 历史发展进程:个体发展史的推放
2.4.3 施蒂纳的国家观
2.4.4 社会理想论:“利己主义联盟”
2.5 小结
2.5.1 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的共同点
2.5.2 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的进步性
3 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对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的批判性启示
3.1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
3.1.1 参加青年黑格尔派
3.1.2 与青年黑格尔派日行渐远及决裂
3.2 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对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的批判性启示
3.2.1 《神圣家族》
3.2.2 《德意志意识形态》
3.2.3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源头——德国古典哲学历史观的形成[J]. 侯一夫.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01)
[2]个人概念的变革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J]. 李淑梅. 社会科学. 2008(02)
[3]论青年马克思宗教思想的视角转变[J]. 王晓榕.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7(05)
[4]关于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方式的探讨[J]. 王良铭. 学海. 2007(05)
[5]感性:解读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的突破口[J]. 于桂凤. 兰州学刊. 2007(09)
[6]论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宗教批判的历史作用[J]. 叔贵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07(05)
[7]人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J]. 陈霁.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3)
[8]马克思是怎样了断与鲍威尔的思想关系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三个片段的解读和分析[J]. 聂锦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03)
[9]重新评价费尔巴哈与施特劳斯、鲍威尔之争[J]. 卜祥记,范迎春. 求索. 2007(03)
[10]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思想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札记[J]. 李培超,张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博士论文
[1]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 卜祥记.复旦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17527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青年黑格尔派的产生与发展
1.1 青年黑格尔派的产生
1.1.1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1.1.2 法国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1.2 青年黑格尔派的发展
1.2.1 青年黑格尔派的界定
1.2.2 青年黑格尔派的发展与分裂:从施特劳斯到马克思
1.3 青年黑格尔派在当时的影响
2 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
2.1 施特劳斯的社会历史观
2.1.1 宗教批判:圣经故事批判
2.1.2 泛神论
2.1.3 施特劳斯的社会动力论
2.2 鲍威尔的社会历史观
2.2.1 鲍威尔的宗教批判及社会动力论
2.2.2 鲍威尔的国家观
2.2.3 个人与人民群众关系论
2.3 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
2.3.1 无神论宗教观
2.3.2 社会历史观出发点:抽象的人性论
2.3.3 社会改造论:“爱的宗教”
2.4 施蒂纳的社会历史观
2.4.1 社会历史观出发点:“唯一者”
2.4.2 历史发展进程:个体发展史的推放
2.4.3 施蒂纳的国家观
2.4.4 社会理想论:“利己主义联盟”
2.5 小结
2.5.1 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的共同点
2.5.2 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的进步性
3 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对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的批判性启示
3.1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
3.1.1 参加青年黑格尔派
3.1.2 与青年黑格尔派日行渐远及决裂
3.2 青年黑格尔派社会历史观对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的批判性启示
3.2.1 《神圣家族》
3.2.2 《德意志意识形态》
3.2.3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源头——德国古典哲学历史观的形成[J]. 侯一夫.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01)
[2]个人概念的变革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J]. 李淑梅. 社会科学. 2008(02)
[3]论青年马克思宗教思想的视角转变[J]. 王晓榕.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7(05)
[4]关于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方式的探讨[J]. 王良铭. 学海. 2007(05)
[5]感性:解读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的突破口[J]. 于桂凤. 兰州学刊. 2007(09)
[6]论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宗教批判的历史作用[J]. 叔贵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07(05)
[7]人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J]. 陈霁.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3)
[8]马克思是怎样了断与鲍威尔的思想关系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三个片段的解读和分析[J]. 聂锦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03)
[9]重新评价费尔巴哈与施特劳斯、鲍威尔之争[J]. 卜祥记,范迎春. 求索. 2007(03)
[10]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思想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札记[J]. 李培超,张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博士论文
[1]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 卜祥记.复旦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17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1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