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生态观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2-02-11 14:46
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一直在恶化,水资源短缺,荒漠化扩展,温室效应,有害气体排放量急增,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这一切不仅危及到人类的物质生存,而且加剧了全球和地区范围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族群的冲突乃至危机。对此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争议。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到刚刚闭幕的哥本哈根大会不仅让人深思:生态环境破坏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决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面对现实的残酷,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期望能从理论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因此,从生态哲学角度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新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马克思生态观形成的过程入手,深度挖掘了马克思生态观中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内涵,揭示了马克思生态观与旧生态观相比所具有的显著特性。最后深入阐述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生态政策与马克思生态观具有内在继承的关系,得出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的引领下,从不同方面构建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特点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生态观的缘起
第一节 马克思生态观——时代发展的理论诉求
第二节 马克思生态观的发展理路
一、萌芽时期
二、形成时期
三、成熟时期
第二章 马克思生态观理论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生态观的蕴含
一、生态哲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哲学的内在关联性
第二节 马克思生态观的主题——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形式
第三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生态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一、遵循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第四节 马克思生态观的超越性
一、合理阐发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二、从自然和社会的交互关系中关注生态问题
三、马克思生态观的现实性
四、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科学技术进步原则和社会进步原则的有机统一
五、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蕴含"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回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一、文化方面——提高大众的生态新理念
二、经济方面——建立经济发展新范式
三、政治方面——建设生态制度保障
四、社会方面——建设社会生活共同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科学技术与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J]. 赵成,方鸿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05)
[2]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新探[J]. 曹志清. 学术论坛. 2007(08)
[3]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J]. 刘仁胜. 江汉论坛. 2007(07)
[4]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J]. 余谋昌. 长白学刊. 2007(02)
[5]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况[J]. 刘仁胜.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6(03)
[6]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意蕴[J]. 任皚. 哲学动态. 2005(08)
[7]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J]. 李红卫. 社会主义研究. 2004(06)
[8]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J]. 杨学功. 江汉论坛. 2002(10)
[9]绿色消费:21世纪全新的生活理念[J]. 崔如波. 理论前沿. 2002(04)
[10]试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意蕴[J]. 蒋笃运.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10)
本文编号:3620465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特点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生态观的缘起
第一节 马克思生态观——时代发展的理论诉求
第二节 马克思生态观的发展理路
一、萌芽时期
二、形成时期
三、成熟时期
第二章 马克思生态观理论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生态观的蕴含
一、生态哲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哲学的内在关联性
第二节 马克思生态观的主题——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形式
第三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生态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一、遵循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第四节 马克思生态观的超越性
一、合理阐发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二、从自然和社会的交互关系中关注生态问题
三、马克思生态观的现实性
四、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科学技术进步原则和社会进步原则的有机统一
五、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蕴含"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回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一、文化方面——提高大众的生态新理念
二、经济方面——建立经济发展新范式
三、政治方面——建设生态制度保障
四、社会方面——建设社会生活共同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科学技术与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J]. 赵成,方鸿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05)
[2]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新探[J]. 曹志清. 学术论坛. 2007(08)
[3]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J]. 刘仁胜. 江汉论坛. 2007(07)
[4]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J]. 余谋昌. 长白学刊. 2007(02)
[5]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况[J]. 刘仁胜.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6(03)
[6]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意蕴[J]. 任皚. 哲学动态. 2005(08)
[7]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J]. 李红卫. 社会主义研究. 2004(06)
[8]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J]. 杨学功. 江汉论坛. 2002(10)
[9]绿色消费:21世纪全新的生活理念[J]. 崔如波. 理论前沿. 2002(04)
[10]试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意蕴[J]. 蒋笃运.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10)
本文编号:3620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2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