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13:1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中国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的群众观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它起源于马克思对英雄史观的批判,在马克思对于物质、实践和劳动的哲学思考中得到丰富和完善,并最终在马克思参与和领导的工人运动中得到实践的检验,成为唯物史观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马克思的群众观认为群众的解放是历史的活动,是群众运用劳动的手段对物质世界进行实践性改造,最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通过对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深刻认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著作中与群众观相关的文本,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把握和实践运用。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群众观的终极理想,这一理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奋斗目标和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执政理念。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共同富裕,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后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每一代领导人无一不结合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深化和发展着马克思的群众观,让马克思的群众观在中国焕发新的生命力。研究马克思的群众观对我们重新认识党的历史使命、人民主体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群众观 中国化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D25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论8-15
  • 一、研究缘起8-10
  • 二、研究意义10
  • 三、研究综述10-12
  • (一)国外关于群众观的研究10-11
  • (二)国内关于群众观的研究11-12
  • (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12
  • 四、研究思路12-13
  • 五、研究方法13-15
  • (一)历史分析法13
  • (二)文本分析法13-15
  • 第一章 群众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构成部分15-23
  • 一、唯物史观中对群众的界定15-16
  • 二、马克思对英雄史观的批判16-17
  • 三、马克思物质观中所体现的群众观17
  • 四、马克思实践观中所体现的群众观17-18
  • 五、马克思劳动观中体现的群众观18-19
  • 六、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19-23
  • (一)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19-20
  • (二)历史创造者的确认20-21
  •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1-23
  • 第二章 马克思群众观的基本内容23-38
  • 一、群众观是马克思对时代问题的回应23-25
  • 二、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过程25-30
  • (一)求学时期:从职业选择到人的自我意识25-26
  • (二)《莱茵报》时期:群众的物质利益是问题的关键26
  • (三)《德法年鉴》时期: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是无产阶级26-27
  •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期: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27
  • (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群众观具有的主体意义27-28
  • (六)《神圣家族》时期:历史的发展基于物质资料的生产28-29
  • (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群众创造历史的方式是实践29
  • (八)《共产党宣言》时期:群众观的结晶29-30
  • (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时期:群众观的丰富30
  • 三、马克思群众观的基本观点30-33
  •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30
  • (二)群众利益是发动群众的历史动机30-31
  • (三)权力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31-32
  • (四)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32-33
  • 四、马克思群众观的基本特点33-38
  • (一)马克思群众观的集合性33-35
  • (二)马克思群众观的事实性35-36
  • (三)马克思群众观的历史性36
  • (四)马克思群众观的价值性36-38
  • 第三章 马克思群众观的中国化发展38-48
  • 一、革命和建设时期群众观的发展38-41
  • (一)群众主体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38-39
  • (二)群众地位观:人民当家做主39-40
  • (三)群众工作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0
  • (四)群众基础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0-41
  • 二、改革开放以来群众观的发展41-48
  • (一) 邓小平时期群众观的发展41-43
  • (二) 江泽民时期群众观的发展43-45
  • (三) 胡锦涛时期群众观的发展45-48
  • 第四章 马克思群众观中国化的最新形态——习近平的群众观48-55
  • 一、习近平的群众主体观48-50
  • (一)“中国梦”中的群众主体观48
  • (二)群众路线教育中的群众主体观48-49
  • (三)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群众主体观49-50
  • 二、习近平的群众利益观50-51
  • (一)“工作为了谁”所体现的群众利益观50-51
  • (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群众利益观51
  • 三、习近平的群众工作观51-55
  • (一)群众工作的重要性52-53
  • (二)群众工作的原则53
  • (三)群众工作的方法53-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9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59-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京学,胡渊;简论研究生学位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李艳梅;;关于法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的思考——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09年05期

3 王科;;强化经典原著阅读意识 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焦小琴;;研究生学位论文目录[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1996年02期

5 叶元生;;研究生学位论文目录[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1996年01期

6 ;1998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J];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03期

7 王莹;试谈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的保护问题[J];河北科技图苑;2004年03期

8 曹玲;;浅谈研究生学风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李红梅;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3期

10 刘根菊;;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性”之探究——以刑事诉讼法学论文为视阈[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黎娟;秦荣;;浅谈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管理及开发利用[A];陕西省档案学会第八次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选辑[C];2004年

2 龚乐年;;刍议影响研究生业务培养质量的几个原因[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蔡妙花;曹春;赵乃良;;优化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和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蔡妙花;曹春;赵乃良;;优化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和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程墨 通讯员 严莉莉 陈博;12道“金牌”倒逼研究生写好论文[N];中国教育报;2013年

2 方延明;新世纪我们怎样培养研究生[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本版编辑邋陶雷 韩仁武 范吉昌;质量在“较真”中提升[N];解放军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李玉兰;研究生学位论文“打假”的法律思考[N];光明日报;2009年

5 李世彬 苏继红;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N];光明日报;2006年

6 通讯员 杨茗;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永恒主题[N];光明日报;2006年

7 文永红;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三方受益[N];科技日报;2006年

8 特约记者郑水平;曙光油区建成首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记者 宋全政;山东建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吴佳s

本文编号:365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5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3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