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5 12:33
  日常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都息息相关的领域,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具有较高的熟悉性和重复性的实践活动,人们仿佛只需在前意识的支配下就可以轻松地完成日常生活实践活动,这种对日常生活的表象性认识掩盖了日常生活实质的复杂性,因而人们时常轻视日常生活的地位,低估日常生活研究的意义。正如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家们认为日常生活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领域,无需进行哲学上的研究,抽象的本体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哲学研究对象。马克思首先意识到了传统哲学的弊端所在,重估了现实生活的地位,他发动的清算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从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出发进行哲学研究,使哲学从天国降到了人间。在马克思的影响下,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开启了研究日常生活的热潮,从不同角度阐述的日常生活哲学理论组成了一个枝杈众多的日常生活理论谱系,其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布达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极为细致和系统,她在《日常生活》一书中详细地分析和阐述了日常生活的微观构成,又结合当时东欧的社会实际状况,探索了实现人道主义的途径,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研究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不仅利于我们清楚地认知日常生活的一般内部系统,而且也为我们反思和改进...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论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3.写作创新点
一、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形成
    (一)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时代背景
        1.纳粹大屠杀的影响
        2.匈牙利十月革命的影响
    (二)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思想渊源
        1.马克思实践理论和异化理论中蕴含着生活维度
        2.胡塞尔开启了二十世纪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革命
        3.卢卡奇物化理论和日常生活本体论中包含着日常生活思想
二、赫勒关于“日常生活”的内容阐释
    (一)日常生活是个体再生产的场域
        1.日常生活作为个体再生产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
        2.日常生活的主体是“特性”和“个性”相统一的个体
    (二)日常生活作为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
        1.日常生活的主要成分
        2.日常生活的构成框架
        3.日常生活作为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居于本体论地位
三、赫勒日常生活异化批判及其克服
    (一)对日常生活异化现象的批判
        1.批判日常生活主体对一般图示的滥用
        2.批判日常知识的实用主义
        3.批判日常交往的不平等性
    (二)实现日常生活人道化转向的途径和最终旨归
        1.转变日常生活主体的态度
        2.塑造个体的个性
        3.人道化日常生活的最终旨归——“为我们存在”
四、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一)理论价值
        1.发挥了马克思的日常生活观
        2.超越了卢卡奇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3.衍生了激进哲学、现代性理论
    (二)理论局限
        1.日常生活理论逻辑上陷入循环论证
        2.日常生活理论缺乏对具体的实践方案的关照
        3.赫勒的哲学最终与马克思分道扬镳
    (三)现实启示
        1.重建民众的现代理性精神
        2.塑造公民的个性道德
结语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662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62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1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