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2-07-20 15:12
在探索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领导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理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遵循历史的和辩证的两个方法论的基本原则,采用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探讨了邓小平与毛泽东文化观所具有的一脉相承性,深入论述了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继承和创新,以及该项研究对建设现代文化的启示。毛泽东文化观和邓小平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宝贵理论财富,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认真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文化观的一脉相承性,分析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坚持正确的文化观,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局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科学内涵
2.1 文化及文化观的内涵
2.2 毛泽东文化观的内涵
2.2.1 对文化的科学定位
2.2.2 对文化属性的诠释
2.2.3 首次提出文化建设的发展方针
2.2.4 关于对待知识分子方面的理论
2.2.5 强调全党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3 邓小平文化观的内涵
2.3.1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
2.3.2 关于大力发展科教方面的理论
2.3.3 关于对待知识分子方面的理论
第3章 邓小平与毛泽东文化观一脉相承
3.1 邓小平与毛泽东文化观的政治信仰一脉相承
3.1.1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化观形成于不同的社会条件
3.1.2 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共同政治信仰
3.2 邓小平与毛泽东文化观的理论精髓一脉相承
3.2.1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化观形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
3.2.2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共同理论精髓
第4章 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观的借鉴与继承
4.1 在对待文化定位问题上,吸取了毛泽东对文化的合理定位
4.2 在对待文化属性问题上,继承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文化品格
4.3 在对待文化发展方针上,贯彻了毛泽东“双百”、“两用”的文化方针
4.4 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坚持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4.5 在对待思政工作问题上,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第5章 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观的创新与发展
5.1 指出了文化建设的目标,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5.2 提出了“两手抓”理论,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内容
5.3 确定了文化建设的准则,点明了在文化建设中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
5.4 发展了科技和教育理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5.5 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地位,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5.6 落实了“双百、两用”方针,使其更具实践性和开放性品格
第6章 研究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观继承与发展的启示
6.1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提
6.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实事求是地尊重文化发展规律
6.3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动力
6.4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
6.5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6.6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保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
结语
参考著作及文献
攻读研究生学位阶段所写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毛泽东的文化观与井冈山精神的塑造[J]. 刘俊,赖炜. 法制与社会. 2008(33)
[2]毛泽东的文化实践思想与乡村社会改造——以山西根据地冬学为例[J]. 苏泽龙.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8(02)
[3]毛泽东文化观的主要缺陷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启示[J]. 孙宏健.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01)
[4]邓小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J]. 王心月.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5]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文化选择的第二次飞跃[J]. 张静,周三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01)
[6]论毛泽东的文化价值观[J]. 吕慧萍. 理论导刊. 2006(11)
[7]论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文化发展的创新[J]. 邱小玲. 理论界. 2006(06)
[8]论邓小平中西文化观的历史地位[J]. 张世保.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2)
[9]毛泽东的文化观[J]. 张月凤.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6)
[10]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个性特征[J]. 刘远柱. 党史文苑. 2005(18)
本文编号:3664224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科学内涵
2.1 文化及文化观的内涵
2.2 毛泽东文化观的内涵
2.2.1 对文化的科学定位
2.2.2 对文化属性的诠释
2.2.3 首次提出文化建设的发展方针
2.2.4 关于对待知识分子方面的理论
2.2.5 强调全党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3 邓小平文化观的内涵
2.3.1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
2.3.2 关于大力发展科教方面的理论
2.3.3 关于对待知识分子方面的理论
第3章 邓小平与毛泽东文化观一脉相承
3.1 邓小平与毛泽东文化观的政治信仰一脉相承
3.1.1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化观形成于不同的社会条件
3.1.2 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共同政治信仰
3.2 邓小平与毛泽东文化观的理论精髓一脉相承
3.2.1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化观形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
3.2.2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共同理论精髓
第4章 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观的借鉴与继承
4.1 在对待文化定位问题上,吸取了毛泽东对文化的合理定位
4.2 在对待文化属性问题上,继承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文化品格
4.3 在对待文化发展方针上,贯彻了毛泽东“双百”、“两用”的文化方针
4.4 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坚持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4.5 在对待思政工作问题上,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第5章 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观的创新与发展
5.1 指出了文化建设的目标,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5.2 提出了“两手抓”理论,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内容
5.3 确定了文化建设的准则,点明了在文化建设中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
5.4 发展了科技和教育理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5.5 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地位,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5.6 落实了“双百、两用”方针,使其更具实践性和开放性品格
第6章 研究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观继承与发展的启示
6.1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提
6.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实事求是地尊重文化发展规律
6.3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动力
6.4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
6.5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6.6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保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
结语
参考著作及文献
攻读研究生学位阶段所写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毛泽东的文化观与井冈山精神的塑造[J]. 刘俊,赖炜. 法制与社会. 2008(33)
[2]毛泽东的文化实践思想与乡村社会改造——以山西根据地冬学为例[J]. 苏泽龙.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8(02)
[3]毛泽东文化观的主要缺陷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启示[J]. 孙宏健.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01)
[4]邓小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J]. 王心月.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5]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文化选择的第二次飞跃[J]. 张静,周三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01)
[6]论毛泽东的文化价值观[J]. 吕慧萍. 理论导刊. 2006(11)
[7]论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文化发展的创新[J]. 邱小玲. 理论界. 2006(06)
[8]论邓小平中西文化观的历史地位[J]. 张世保.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2)
[9]毛泽东的文化观[J]. 张月凤.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6)
[10]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个性特征[J]. 刘远柱. 党史文苑. 2005(18)
本文编号:3664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6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