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02:1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以如何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如何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唯物史观中的思想张力为理论问题,从深层次探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人的理论、解放的理论及唯物史观形成上所起的思想理论作用,加深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解。为此,重新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维度——特指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泛指一切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反思这双重维度之间的关系及其统一的实质、彰显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特有的思想张力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以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视角的分析为切入点,以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界定和文本阐释为思想基础,以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维度的理解为思维方式,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维度及其统一意义上理解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张力,揭示其对人的理论、解放理论和唯物史观的重要作用,构成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认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在以往对市民社会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单一方面理解基础上,对市民社会从经济、政治和文化视阈融合的意义进行新的理论阐释。因此,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对早期契约论思想家市民社会政治意义的理解、黑格尔为代表的将市民社会理解为与经济相关的私人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将市民社会理解为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理解方式的批判和超越,并在上述三者的基础上完成了经济视角理解——市民社会即物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组织、政治视角理解——建构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程度、文化视角理解——表达在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基础上的真实生活中的人的生活状态统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融合的理解方式,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上。马克思将市民社会概念界定为: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出发。市民社会的这三重含义不但表达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视阈融合式的理解方式,更表达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双重维度理解:一是特指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二是泛指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交往形式。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要从马克思的文本中寻找答案。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进行集中论述的文本,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认为马克思市民社会双重维度的理解——特指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泛指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交往形式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体现为“时间维度辩证法”与“空间维度辩证法”的统一:在时间维度,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作为马克思所直接面对的市民社会,作为整个市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形态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空间维度上,整个市民社会的发展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市民社会典型形态发育欠缺,到资本主义社会市民社会的发育完全却又先天畸形,再到马克思所展望的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超越也正契合历史和理论发展的辩证历程,表达了人类永恒的形而上精神追求。 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双重维度的理解,我们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特质概括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的统一。认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揭示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与人的发展的理解之间的紧密联系: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表达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终极理想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一致性;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的一致性表达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思想基础、价值旨趣和思维方式上对唯物史观的影响,表达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张力。 本文的后三章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上述思想特质展开详尽而具体的论述。将其与人的理论、解放的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关系作以进一步揭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的存在是市民社会的现实基础,同时也认为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论证了市民社会与人的发展形态之间的关系:市民社会以肯定和发挥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前提,标志着人摆脱对群体的人身依附而发展成为一定程度上具有选择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即人由作为群体主体转向作为个体主体而存在。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和批判,不但揭露资本主义的真相,而且也揭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如何才能使得市民社会与人的发展达到事实上的一致?如何使市民社会的政治性、思辨性、抽象性提升为市民社会的社会性、政治经济性、生活世界性?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解放的学说,探讨了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从实证性的政治经济学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从思维与自我意识的批判转向实践批判、社会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从一般抽象意义上的政治解放转向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从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再到人类解放的进程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双重维度及其统一性的理解具有一致性。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唯物史观的创立起了独特的作用:市民社会既是起点,又是中心;既是现实,又是理想;既是批判,又是建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在思想基础、价值旨趣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出鲜明的一致性,使其能够以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统一赋予唯物史观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双重维度 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 解放理论 唯物史观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目录9-11
- 引言11-26
- 一、概念谱系11-17
- 二、思想观点17-19
- 三、话语系统19-20
- 四、构成体系20-23
- 五、理论诉求23-26
- 第一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视角26-39
- 一、市民社会理论的经济视角26-28
- 二、市民社会理论的政治视角28-31
- 三、市民社会理论的文化视角31-33
- 四、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独特视角33-39
-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概念厘定39-51
- 一、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39-42
- 二、“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42-46
- 三、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46-51
- 第三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维度及其统一51-67
- 一、市民社会的重新认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翻转51-55
- 二、市民社会本质矛盾的揭示:私有制的生活即劳动资本化55-59
- 三、市民社会的规律:结构要素及其演变发展规律59-63
- 四、唯物史观形成:经济基础与市民社会63-67
- 第四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特质67-79
- 一、思想特质之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67-71
- 二、思想特质之二:现实性与理想性统一71-74
- 三、思想特质之三:市民社会与唯物史观的一致74-79
- 第五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人性本质79-89
- 一、现实的人是市民社会存在的基础79-82
- 二、市民社会的发展与人的本质生成82-85
- 三、市民社会理论与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的一致性85-89
- 第六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解放理想89-100
-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解放理想的原初含义—政治解放89-93
- 二、从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途径93-96
- 三、人类解放:市民社会的解放理想96-100
- 第七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100-109
- 一、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思想基础的一致性100-103
- 二、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价值旨趣的一致性103-106
- 三、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思维方式的一致性106-109
- 参考文献109-112
- 附录112-113
- 后记113-114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陆云;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卢维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现代性思想的内在关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严跃平;民国上海同业公会价格协调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5 张宝英;社会活力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文峰;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价值意蕴[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子鹏;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探析[D];延边大学;2011年
4 张雪;马克思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蕊;从市民社会到公共领域—重建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黄亚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加强我国社会管理的启示[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7 韩郁郁;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6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6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