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9 22:39
  当前,全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如何防范与减少生态危害的发生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则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必由之路。有机马克思主义从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这一目的出发,提出了建设世界生态文明新思路。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梳理与分析,探讨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得失,这对于当前世界的生态治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总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阐释。第二章从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剖析了有机马克思主义发生的社会历史动因,同时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进行了考察。着眼于解决由现代性问题以及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增长”共同引发的生态危机是有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社会动因,而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阐发、对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的吸收以及对中国古典生态智慧的借鉴是其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第三章为全文的重点,本章拟通过系统研读有机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献系统性地分析、总结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机马...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动因及其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动因
        2.1.1 文化动因:现代性批判
        2.1.2 政治动因:阶级差距日趋扩大
        2.1.3 经济动因: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1.4 社会动因:人类社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2.2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阐发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2.2.2 吸收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
        2.2.3 借鉴中国古典生态智慧
第3章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主张有机整体论的生态自然观
        3.1.1 机械主义世界观批判
        3.1.2 有机整体论的生态自然观
    3.2 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生态政治观
        3.2.1 资本主义正义的“不正义”
        3.2.2 “自由市场”的不自由
        3.2.3 穷人将为全球气候遭到破坏付出最为沉重的代价
    3.3 倡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观
        3.3.1 发展绿色国民生产
        3.3.2 打造共同体经济
        3.3.3 树立生态消费观
    3.4 追求“共同的福祉”的生态社会观
        3.4.1 为了共同福祉
        3.4.2 走“第三条道路”
第4章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比较分析
    4.1 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比较
        4.1.1 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同点
        4.1.2 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不同点
    4.2 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比较
        4.2.1 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相通之处
        4.2.2 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不同点
第5章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评析
    5.1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5.1.1 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提供了新视角
        5.1.2 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5.1.3 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中肯的评价
        5.1.4 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彰显中国魅力
    5.2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局限性
        5.2.1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与理解存在着偏差
        5.2.2 对“中国引领论”理解的片面性与狭隘性
        5.2.3 其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缺乏实践内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本文编号:3774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74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f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