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和谐社会思想论析

发布时间:2023-05-13 05:38
  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毛泽东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虽然没有提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但他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较早认识到“和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开始关注我国社会的和谐问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初创者和实践者。 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为标志,毛泽东首先在理论层面上对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基本方法等作了全面的分析和阐发,为其晚年的和谐社会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整体思路。与此同时,他还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和谐发展问题做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原创性的重要思想观点,由此在实践的层面上探索出一条以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为基本内容的独具特色的实践途径。在两个不同层次的纵深发展,使得这些思想既富哲理性,又具实用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具有开创性理论价值和长远性实践价值。但是,任何思想,都是对现实的探索和解答,都受一定的社会条件、历史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思维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一、毛泽东晚年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建构
    (一) 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1. 矛盾普遍存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必要性
        2. 基本矛盾非对抗性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可能性
        3. 两类矛盾可以转化使实现社会和谐具有了现实性
    (二)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想
        1. 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2. 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
    (三) 统筹兼顾思想
        1. 确立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之策
        2. 指出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方法
二、毛泽东晚年和谐社会思想的实践途径
    (一) 促进经济和谐
        1. 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
        2. 兼顾东西的区域发展观
        3. 中央与地方分权的经济体制
        4. 统筹各利益主体的公平分配
    (二) 促进政治和谐
        1. 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本质要求
        2.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谋求党派关系和谐
        3. 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三) 促进文化和谐
        1. 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 提出“双百”方针,促进文化繁荣
三、毛泽东晚年和谐社会思想评析
    (一) 思想价值
        1. 理论价值
        2. 实践价值
    (二) 历史局限性
        1. 忽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作用
        2. 目标的构想带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3. 过于看重矛盾的斗争性
        4. 对于民主的认识不够完备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15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815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8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