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5 20:20
马克思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群众观是马克思在对青年黑格尔派“英雄史观”彻底批判的基础上创立的,完善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根源的深刻分析中,在马克思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逐渐成熟。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通过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创造了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而创造了人类整个社会历史。同时,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具有深刻认识。在正确把握马克思群众观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提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中国伟业提供了理论保障。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我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对马克思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内涵进行丰富与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正确认识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时代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马克思群众观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进行了丰富,分别从群众历史主体论...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群众观的逻辑体系
一、马克思群众观的现实背景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二)资产阶级谋求利益最大化激化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三)工人运动的兴起和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迫切需要
二、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渊源
(一)对近代“人民主权”思想的借鉴
(二)对青年黑格尔派英雄史观的批判
(三)对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吸收
三、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起点
(一)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内在本质
(二)关于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需要
四、马克思群众观的内容解析
(一)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二)群众实践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人民群众创造、享有社会利益
(四)人民群众是社会一切价值的主体
第二章 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群众观的鲜活实践
一、群众路线:对马克思群众观的继承
(一)群众路线的历史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二)群众路线的内涵阐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三)群众路线的实践方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群众路线的价值归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演进
(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群众路线的成熟阶段
(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群众路线的完善阶段
(三)“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路线的发展阶段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体现
(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的根本要求
(二)群众路线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保证
(三)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路线
(四)群众路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南
第三章 新时代马克思群众观的拓展与升华
一、对历史主体论的创新
(一)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二)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二、对实践主体论的丰富
(一)人民是衡量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评价主体
(二)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
三、对利益主体论的发展
(一)抓住与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四、对价值主体论的凸显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第四章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群众观的现实路径
一、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造福人民
(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体现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二、增进民生福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一)坚持改善民生,夯实物质基础
(二)坚持精准脱贫,缩小城乡差距
三、完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一)推动基层民主,保障人民政治权益
(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各项权利
四、坚持生态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
(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23209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群众观的逻辑体系
一、马克思群众观的现实背景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二)资产阶级谋求利益最大化激化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三)工人运动的兴起和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迫切需要
二、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渊源
(一)对近代“人民主权”思想的借鉴
(二)对青年黑格尔派英雄史观的批判
(三)对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吸收
三、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起点
(一)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内在本质
(二)关于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需要
四、马克思群众观的内容解析
(一)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二)群众实践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人民群众创造、享有社会利益
(四)人民群众是社会一切价值的主体
第二章 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群众观的鲜活实践
一、群众路线:对马克思群众观的继承
(一)群众路线的历史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二)群众路线的内涵阐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三)群众路线的实践方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群众路线的价值归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演进
(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群众路线的成熟阶段
(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群众路线的完善阶段
(三)“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路线的发展阶段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体现
(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的根本要求
(二)群众路线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保证
(三)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路线
(四)群众路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南
第三章 新时代马克思群众观的拓展与升华
一、对历史主体论的创新
(一)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二)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二、对实践主体论的丰富
(一)人民是衡量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评价主体
(二)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
三、对利益主体论的发展
(一)抓住与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四、对价值主体论的凸显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第四章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群众观的现实路径
一、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造福人民
(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体现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二、增进民生福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一)坚持改善民生,夯实物质基础
(二)坚持精准脱贫,缩小城乡差距
三、完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一)推动基层民主,保障人民政治权益
(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各项权利
四、坚持生态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
(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23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023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