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革命观及其当代意义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革命观及其当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革命观诞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大量分析综合了先前理论和实践活动,成为各国革命着的无产阶级主要理论武器,更进一步在现实中推动了不同阶段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及其客观规律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并指出了最崇高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后,马克思的革命观同样明确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所自有的活动能力及其方式。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内涵也随着各种现实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为人类在面对新的具体的历史情况时,做出新的理论指导。2013年,习近平主席于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①再次重申了“革命”对于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乃至于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的人来说,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进一步的梳理和提炼马克思的革命观,提出革命的态度,才能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永葆生机,充满锐气,保持着作为高级的社会形态该有的战斗意志和创造活力。本文首先从词源学角度将“革命”这一概念进行分析,从其产生开始并论述了在各个层面的演进过程,再分析其结合我国文化的特点所形成的内涵意义。同时,探讨了与“革命”一词关联的语词的及相互关系并作出一定区分。以此延伸到马克思对“革命”概念的丰富和发展。第二部分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马克思革命理论所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从当时代的现实条件出发,再进一步到其思维逻辑的路径来挖掘其形成发展的特点。从这个维度剖析和认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站在另一个时代,以更直观的方式切入相关背景。第三部分则就马克思革命观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对“革命”概念的阐释,再具体到“革命”的内容及其形式的理论线路,更加条理地认识马克思的革命观,也印证了其与时代结合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得出对“革命的未来”的推断。最后一部分主要针对现当代我国社会的发展的状况,联系资本主义的现存实际,结合时代的大背景,对马克思的革命观的进行重新提取和认识,以更好地将马克思革命观融入当前我国乃至世界现状,更合理的做出发展规划。
【关键词】:马克思 革命观 当代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义中;;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的基本构成述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2 张忠义;张佳音;;“权利-义务”辩证统一中党员主体地位问题[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3 江红义;陶欢英;;全球化:本质分析与对策选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王红艳,彭延强;城市化过程中的共生、共享问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刘莘;;卢梭政治哲学及其现代诠释[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张立群;;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革命话语”的发展及其现代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7 翟宇;;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兴起[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8 孙兴杰;;国际关系史分期研究:以英国学派理论为参照[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9 付启章;;党代表提案制度的价值、实践难点与完善举措[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10 林尚立;;国家转型与现代政治:从中国把握中国政治[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4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5 时新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实践·经验[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书清;金融法理念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马斌;冷战后美国对中亚援助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冯卫民;欧洲民族过程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吴成;霍梅尼“毛拉治国”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0 胡涤非;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民族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帝国话语[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小龙;县级党委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体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常萍;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空间的转型[D];复旦大学;2011年
4 傅乾;英国法语境中的因袭权利与自然权利[D];山东大学;2011年
5 胡睿;现代中国激进新闻观念中的革命话语(1899-1942)[D];安徽大学;2011年
6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7 游翠萍;以革命的名义[D];四川大学;2003年
8 高程;从货币和制度的角度看西方世界的兴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明浩;极权主义独裁在西欧兴起的脉络[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栗娟;论大革命对法国农村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革命观及其当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0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10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