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2 18:0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代世界的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在普遍谋求发展的现代化运动中,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直接制约下,爆发了当代社会发展危机和困扰着人类的“全球问题”,人的问题更受关注。十几岁的马克思在写《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就把最能为人类谋取福利的职业当做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表达了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做现实的普罗米修斯”的愿望。可见,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思想觉悟就很高了,要为人的事业奋斗终身。本文以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为主线,系统研究了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前提、探索历程、主要内容与逻辑延伸及当代价值。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和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并从之前优秀哲学家那获得了有益启发。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探索历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萌芽阶段,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合理内核,马克思实现了对唯心主义个人观和旧唯物主义个人观的跨越,主要成果有《博士论文》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其次是确立阶段,马克思通过对“人的类本质”的探讨、“利己主义的人”的研究及“人的本质”的解析,正式确立了“现实的个人”思想。最后是深化阶段,进一步挖掘“现实的个人”蕴含的深层次内涵。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基本内容,其思想范畴的多维内涵及内在的基本特性是其阐述重点。“现实的个人”既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实践的人”、“历史的人”,又是“人的自然”、“人的社会”、“人的实践”及“人的历史”。最后一部分主要研究了“现实的个人”思想的逻辑延伸及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公民社会人”是“复归者”。公民是个体性概念、平等与权利的统一、主体性构成了公民的本质特性这三点是“公民社会人”基本属性。个体和类、具体性和抽象性统一于“公民社会人”,“公民社会人”的身上闪耀着文明精神和时代精神进步的光辉。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宗旨,带领我们深刻认识了“社会”的范畴,启发了人们对现实生存的反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仍就有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 现实的个人 公民社会人 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5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8-9
  • 二、研究综述9-12
  • (一) 国外研究现状9-10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三、研究方法12-13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3-15
  • (一) 重点13
  • (二) 难点13-14
  • (三) 创新点14-15
  • 第一章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前提15-21
  • 第一节、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历史背景15-16
  • 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带来了人的异化15-16
  • 二、工人运动的兴起与高涨16
  •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理论前提16-21
  • 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个人”16-18
  • 二、费尔巴哈的“以自然为基础的类存在物的个人”18-19
  • 三、施蒂纳的“唯一者的个人”19-21
  • 第二章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探索历程21-30
  •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萌芽阶段21-23
  • 一、《博士论文》中的“原子式的个人”21-22
  •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市民与公民相统一的个人”22-23
  •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确立阶段23-26
  •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的类本质”23-24
  • 二、《神圣家族》中的“利己主义的人”24-25
  •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人的本质”25-26
  • 第三节、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深化阶段26-30
  •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26-27
  • 二、《哲学的贫困》中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27-30
  • 第三章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主要内容30-39
  •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范畴的多维内涵30-33
  • 一、“自然的人”与“人的自然”30-31
  • 二、“社会的人”与“人的社会”31-32
  • 三、“实践的人”与“人的实践”32-33
  • 四、“历史的人”与“人的历史”33
  •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内在的基本特性33-39
  • 一、自然性34-35
  • 二、社会性35-36
  • 三、意识性36
  • 四、实践性36-37
  • 五、历史性37-39
  • 第四章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逻辑延伸及当代价值39-49
  •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逻辑延伸——“公民社会人”39-42
  • 一、“公民社会人”是“现实的个人”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复归”39-40
  • 二、“公民社会人”的社会属性40-42
  •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当代价值42-49
  • 一、全面深刻的认识“社会”范畴42-44
  • 二、“现实的个人”之现实生存的反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44-46
  • 三、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社会和谐46-49
  • 结束语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泽临;;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批判[J];法制与社会;2009年13期

2 许逸颖;;浅析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2年32期

3 唐道能 ,彭崇谷;早期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学说上的对立[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S1期

4 董仲其;早期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学说态度的演变(1841年底—1844年8月)[J];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03期

5 舒永生;二十年来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研究综述[J];中州学刊;2000年02期

6 郑又成;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读《费尔巴哈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李卫红;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的实质[J];江汉论坛;2003年03期

8 王昌英;费尔巴哈的桥梁作用——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王宏兴;恩格斯与《费尔巴哈论》[J];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舒永生;;从类到社会——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究竟在哪里?[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涂途;;关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费尔巴哈影响[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别梯·H.费尔发克斯,86岁 使年轻人有所差别[A];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衡彩霞;;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田改伟;;第十讲 《费尔巴哈论》: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5 刘邦凡;;核心语词分析法与哲学研究选题——以“费尔巴哈”为例[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天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依据[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昌义;从神学院走出的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N];中国国防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张娜;费尔普斯的后诺奖时代[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3 特约记者 陈经男;圣费尔明节的狂欢204小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4 杜文杰;塔费尔重拳惊世界[N];中国体育报;2004年

5 孔迪/编译;保罗·费尔曼 不肯分权的锐步灵魂[N];中国企业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张娜;诺奖得主中国履新 费尔普斯组建中国民间智库[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7 徐勇;能用MP3听音乐,得感谢他的研究[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淑云;“埃及艳后”雕像藏有第二张脸?[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袁原;阿根廷第一夫人竞选总统,胜算很大[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王胡;比利时作家放弃小说奖金[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2 张云阁;实践观点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长虹;从理性批判到实践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4 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思想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1990年

5 陈曙光;以人为本“元”论[D];武汉大学;2010年

6 刘金萍;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杰;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及马克思对它的超越[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张茜;20世纪费尔岛针织的研究与设计创新[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3 叶仲宇;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5年

4 胡海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及超越[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向;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刘翠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雷勇;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及马克思对它的超越[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金齐;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实质[D];苏州大学;2002年

9 周虾娇;费尔巴哈宗教观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振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人学的批判与超越[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6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416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6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