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05:16
本文关键词: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云南彝族 自然观 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即是以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为历史脉络的的发展史。从人类社会产生初期的顺应自然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再到现代审视历史的保护自然,即是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辩证认识过程,也是研究主体由人转为自然的过程。自工业文明产生之后,人的主体意识增强,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因此导致如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由此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审视及反思,倡导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自然、人、社会三者的高度和谐统一实现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既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所蕴含的多重性生态文化,既丰富生态文明思想意识,又以具体形态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性,由此对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正是符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云南彝族自然观作为该民族文化的核心,其文化主旨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及发展状态应以尊重自然的先生性为前提,并由此引发以敬畏崇拜心理形成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及原始宗教信仰文化等内容,并通过多种宗教祭祀文化形成祭祀习俗,以此内化为人的习惯法则,制约和引导人的生产生活实践行为。因此,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前提下,以云南彝族自然观为跨学科研究的切入点,对其自然观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和挖掘,并以云南彝区生态环境的现实可观性为基点,延伸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由此,在广泛搜集云南彝族古籍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梳理并挖掘其中可借鉴的优秀思想,提出对其予以保护和继承的路径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考察,将云南彝族自然观与其在生态理念、文化生境等方面做异同性比较研究,并在现代调试过程中汲取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和合理成分及有益价值。 (2)从云南彝区的自然地理环条件的特殊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性以及文化背景的多元性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云南彝族自然观的产生条件。 (3)从对云南彝族关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的古籍文献、神话传说以及自然物、动植物的崇拜文化、宗教信仰及祭祀习俗等多方面的文化现象的梳理,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并概括其潜在特性。 (4)从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的意识塑造及文化引导和行为约束及规范作用两个方面通过实例论证的方式阐述其对彝区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示。 (5)阐述了在当前的生态建设与民族文化二者关联中保护和传承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的路径探索。 综上所述,充分整理和挖掘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云南彝族 自然观 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2;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引言11-21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11-13
- 1、选题缘由11
- 2、选题价值11-13
- (二) 相关概念界定13-16
-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3
- 2、云南彝族自然观13-15
- 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15
- 4、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15-16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6-18
- 1、国内研究现状16-18
- 2、国外研究现状18
- (四)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以及存在的不足18-20
- 1、研究重点18-19
- 2、研究难点19
- 3、创新点19
- 4、存在的不足19-20
- (五) 研究方法20-21
- 1、文献研究法20
- 2、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法20
- 3、比较分析方法20-21
- 一、云南彝族自然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比较研究21-27
- (一)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考察22-23
- 1、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考察22
- 2、对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考察22-23
- (二) 二者的异同性比较23-27
- 1、生态伦理意识的耦合24-25
- 2、文化产生背景的差异25-26
- 3、现代调试的辩证扬弃26-27
- 二、云南彝族自然观产生的条件27-30
- (一) 自然地理条件的特殊性27-28
- (二) 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性28-29
- (三) 文化背景的多元性29-30
- 1、多民族性决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9
- 2、各民族宗教信仰的相互渗透性29-30
- 三、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的显现及其基本特性30-51
- (一) 本然关系中的生态伦理观30-32
- 1、关于宇宙创世演化的观点30-31
- 2、关于人类起源的观点31-32
- 3、关于万物相分相配的生存和发展的观点32
- (二) 信仰文化中的生态道德意识32-42
- 1、自然崇拜的生态道德意识32-34
- 2、植物崇拜的生态道德意识34-37
- 3、图腾崇拜的生态道德意识37-42
- (三) 宗教祭祀文化的生态实践42-46
- 1、祭火节的生态实践42-43
- 2、祭龙节的生态实践43-44
- 3、祭虎节的生态实践44-45
- 4、祭“鸹鸪”的生态实践45-46
- 5、祭茶花节的生态实践46
- (四) 毕摩信仰文化与禁忌习俗中的生态理念46-48
- 1、毕摩信仰文化的生态理念46-47
- 2、禁忌习俗的生态理念47-48
- (五) 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特性48-51
- 1、共生共荣、和谐发展49
- 2、适度索取、持续发展49-50
- 3、道德规范、行为约束50-51
- 四、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意义51-56
- (一) 对彝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51-53
- 1、意识塑造及文化引导作用51-52
- 2 、行为约束及实践规范作用52-53
- (二)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53-56
- 1、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54
- 2、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行的实践范式54-56
- 五、保护和继承云南彝族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的路径探索56-64
- (一)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培育公众生态意识57-60
- 1、弘扬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自然观57-58
- 2、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生态的价值观58-59
- 3、探索生态建设多元参与,实现生态经济发展59-60
- (二) 加强生态制度建设,规范公众生态行为60-64
- 1、建立环境执法机制,完善执法监督体系60-61
- 2、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切实做到因地制宜61-62
- 3、健全环境经济政策,实现区域开发与保护62-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68
- (一) 专著类65-66
- (二) 期刊类66-67
- (三) 学位论文类67-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68-69
- 致谢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慧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2 刘琳瑜;;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研究[J];人民论坛;2010年35期
3 陈爱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9期
4 黄志斌;任雪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07期
5 杨树美;;对彝族灵魂观的人学解读[J];思想战线;2009年02期
6 余谋昌;;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社会全面转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卫军;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当代价值[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61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56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