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伦理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7-08-01 13:29
本文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伦理思想探析
【摘要】:政治伦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维度,《德意志意识形态》原著文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达的重要文本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因此,追溯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创作时的理论、社会背景,找出《形态》政治伦理的逻辑线索,对其中的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结构和具体内涵进行阐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提供一定的政治伦理支撑。本文主要包括导论、主体四章以及结语六部分内容。其中,文章的导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选题的相关背景、国内外研究状况、选题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以及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相应阐述;第一章主要回顾和总结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前的早期政治伦理思想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他们革命性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以及他们基于唯物史观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思想的批判,在对这些政治伦理观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伦理思想逐渐浮现出来;第二章主要研究了《形态》政治伦理思想的实践主体——现实的个人和阶级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论证,详细分析了阶级的形成过程以及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截然不同的地位,阐述了马恩对被统治阶级特别是无产阶级悲惨命运的伦理关怀,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必须要以全人类的解放为条件,全人类的解放意味着实践主体实现了向人的回归和全人类的超越;第三章是对《形态》政治伦理思想中政治关系的道德审视,多方面考察了政治关系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共同体对个人个性和自由的影响,并对不同社会条件下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析说明;第四章主要考察分析了《形态》政治伦理思想的政治伦理追求——共产主义,主要从人类政治变迁的根本价值归旨、共产主义的伦理精神、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三个层面对共产主义进行了阐释,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个性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结语部分主要从思想特征、思想的局限性和重要价值等三个角度对《形态》政治伦理思想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政治伦理 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导论9-21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9-11
-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政治哲学转向9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存在论证9-10
-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10-11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11-13
- 一、政治伦理11-12
- 二、政治思想与政治哲学12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12-13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述评13-19
- 一、国内外政治伦理思想发展状况13-15
- 二、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现状15-17
-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现状17-19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问题19-21
- 一、研究方法19
- 二、拟解决的问题19-21
- 第一章 《形态》政治伦理思想根基:唯物史观21-34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政治伦理思想发展21-25
- 一、马克思早期政治伦理思想和世界观转向21-23
- 二、恩格斯早期政治伦理思想和世界观转向23-24
- 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后的政治伦理思想发展24-25
- 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革命性创立25-27
- 一、唯物史观的最终形成和确立25-26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理论基础的革命性超越26-27
- 第三节 基于唯物史观对各类政治伦理思想的批判27-34
- 一、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伦理的批判与超越27-29
- 二、对“利己主义与自我牺牲的对立”的辨析29-31
- 三、对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和享乐哲学的剖析31-32
- 四、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批判32-34
- 第二章 《形态》政治伦理关怀对象:现实的个人34-43
- 第一节 政治实践主体:现实的个人34-36
- 一、“现实的个人”的完整含义34-35
- 二、“现实的个人”伦理主体地位的论证35-36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实践主体的政治伦理关怀36-43
- 一、阶级社会政治实践主体:阶级36-38
- 二、对无产阶级非人命运的道德关切38-41
- 三、实践主体的回归与升华:全人类的解放41-43
- 第三章 《形态》政治伦理的展开:政治关系43-51
- 第一节 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关系的伦理考量43-44
-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伦理审视44-46
- 一、共同体的各类形式变迁44-45
- 二、“虚幻的共同体”:个人个性的湮灭45
- 三、“真正的共同体”:个人全面发展45-46
- 第三节 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伦理审视46-51
- 一、国家与市民社会范畴解析46-48
- 二、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个人本质的二元化48-49
- 三、国家、法与所有制的关系49-51
- 第四章 《形态》理想社会追求:共产主义51-58
-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政治变迁的根本价值归旨51-52
- 一、人类社会政治变迁的根本动力51-52
- 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52
- 第二节 共产主义伦理精神: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2-55
- 一、消灭私有制,个人主体性与独立性的回归53-54
- 二、消除分工,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54-55
- 三、消灭阶级、国家,人向真正的共同体的复归55
- 第三节 共产主义实践:“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55-58
- 一、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提条件56
- 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质:“使现存世界革命化”56-58
- 结语:《形态》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评析58-63
- 参考文献63-65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5-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斌;;论马克思政治伦理的本质特征与问题向度[J];理论导刊;2013年09期
2 李卓群;;《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全面总结[J];宜春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本文编号:604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0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