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的代名词。国家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演变成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我国也须紧跟时代潮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从而使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便是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发展,以及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思考了科学技术的实质,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并指出了科学技术产生的异化问题。同时其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具有着开放包容的理论品质,得到了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继承和发展。这些观点直至今日仍能为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带来重要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不仅仅是创立于19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还包括了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有列宁、斯大林在20世纪上半叶,结合苏维埃俄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形成的科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五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结合中国国情而构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本文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的经典论述与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整理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脉络清晰并逐步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理论体系。当前,中国正在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中国要进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理论指导。所以,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探究“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这样一个课题,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探究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对于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科技思想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引言12-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13-14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5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15-16
- 1.4.1 主要工作15
- 1.4.2 创新之处15-16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16-17
-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技思想17-30
- 2.1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17-19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形成的政治经济背景17
- 2.1.2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17-18
- 2.1.3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
- 2.2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19-25
- 2.2.1 科学是技艺之母19-21
- 2.2.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1-22
- 2.2.3 科技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2-24
- 2.2.4 马克恩恩格斯关于科技异化的思想24-25
- 2.3 列宁、斯大林的科技思想25-29
- 2.3.1 列宁的科技思想25-27
- 2.3.2 斯大林的科技思想27-29
- 2.4 小结29-30
- 第3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30-38
- 3.1 毛泽东的科技思想30-32
- 3.1.1 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0-31
- 3.1.2 毛泽东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31-32
- 3.2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技思想32-35
- 3.2.1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32-33
- 3.2.2 江泽民的科技思想33-34
- 3.2.3 胡锦涛的科技思想34-35
- 3.3 习近平的科技思想35-36
- 3.3.1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5
- 3.3.2 习近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35-36
- 3.4 小结36-38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当代价值38-47
- 4.1 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38-40
- 4.1.1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38-39
- 4.1.2 以制度改革保障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39-40
- 4.1.3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启示40
- 4.2 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了方向40-44
- 4.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人才及其作用的论述41-43
- 4.2.2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性43-44
- 4.3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44-46
- 4.3.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必要性44-45
- 4.3.2 构建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45-46
- 4.4 小结46-47
- 结论与展望47-49
- 1.结论47
- 2.展望47-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谨;浅析江泽民同志科技思想的主要特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06期
2 廖家财;申凡根;;试论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重要贡献[J];理论导报;2000年04期
3 程明俊;试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J];理论与当代;2001年10期
4 赵小芒;江泽民对马克思、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理论学习;2002年06期
5 杨世生,马佰莲;江泽民的科技思想体系[J];理论学习;2002年09期
6 陈黔珍;试论邓小平的科技思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11期
7 黄宝华;浅谈邓小平的科技思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9期
8 毕剑横;;发展科技 振兴中华——《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研究》评介[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02期
9 余发良;;简析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特点[J];学习月刊;2007年08期
10 辛洁;;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的共性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冠华;;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汪晓梦;;江泽民对邓小平现代科技思想的贡献[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3 冼康;杨东华;;浅谈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A];伟人智慧 强国丰碑——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卢佳;;江泽民科技思想研究综述[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中)[C];2011年
5 刘则渊;;周恩来科技思想研究述评[A];周恩来研究述评[C];1996年
6 汪广仁;;江南制造局与中国近代早期科技思想的孕育和扩散[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5《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船史分会场纪念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志红;马俊峰;;毛泽东科技思想研究[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钱俊生;李彦龙;周书俊;;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述评[A];邓小平研究述评(下册)[C];2003年
9 徐冠华;;永恒的科技情结——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与思考[A];邓小平百周年纪念-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4年
10 科技部课题研究组;;毛泽东的科技思想[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伯笙(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科技思想的发展与创新[N];福州日报;2008年
2 王巧慧;道家科技思想的当代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郑第腾飞;科技思想语境下的道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习江泽民科技思想 为开创水利科技新局面作贡献[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厦门大学 谢清果;流淌着的科技思想河流[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把握小平科技思想 推进科技进步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7 欧阳志远;在创新中发展[N];光明日报;2003年
8 太原冶金工业学校 白柳;在教育改革中贯穿科技思想[N];山西科技报;2000年
9 王新佳;科技界畅叙邓小平科技思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10 李崇富;选题新颖 内容丰富[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涛;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薛建明;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吕变庭;北宋科技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申;马克思科技思想视阈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苏州大学;2015年
2 赵亮亮;江泽民的科技思想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3 李梓;邓小平与习近平科技思想比较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4 杨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6年
5 唐彪;江泽民科技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冰;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实质与体系特征[D];东北大学 ;2009年
7 赵培军;本杰明·富兰克林科技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黄云;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思想及科技政策演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俊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研究及其当代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密生;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D];武汉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04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04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