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路标”的探索【4】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路标”的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探索“历史路标”,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显著特性和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显著特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路标”的显著标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集中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突出表现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于中国实际,“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6](P820)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的显著成果。毛泽东思想中体现的“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主要有:实事求是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农民作为主要革命动力理论、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关系理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理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中的贡献主要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理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理论,等等。这些“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既是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探索的科学反映和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括和凝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意义,最显著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集中的体现还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交流和交融为特征的,也是以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形态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内在地包含了不断地吸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实现理论升华,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概括和新论断的意义。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汉书?河间献王传》曰:“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新的理解,这就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6](P801)“实事求是”这一旧典,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新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理论。“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千百年来,“小康”或“小康之家”一直是中国老百姓对殷实而宽裕生活的一种追求。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思考时,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国情,将民族复兴的梦想和百姓民生的追求融为一体,形成了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我们的新概念”。[7](P54)进入21世纪,我们提出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荣辱观等,也都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以广大人民群众耳濡目染的语言方式,生动表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内涵和思想特征,充分展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活力和新的魅力。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路标”的探索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为其理论特征和根本要求的。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标”的探索还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大众化”是并行的,这是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崭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时代化”,在根本上就是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信念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也要不断进步。”[13](P634)21世纪开始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格局的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建设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这一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更加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处于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21世纪时代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时代化”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一系列能够解决重大实践问题、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飞跃和理论形态,在根本上就在于深刻把握时代变化的脉络,准确体现时代发展的精神,科学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大众化”,在根本上就是要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真诚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14](P1634)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体现和不断实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大众化”,还体现在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汲取来自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使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更加实际地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毛泽东曾经形象地说道:“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6](P841)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既要凸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又要在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上凸现“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P5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标”证明:“《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12](P9)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没有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或外国的现成经验和做法,而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深刻把握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具体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光辉旗帜,成为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的精神支柱。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路标”的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3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