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

发布时间:2017-08-26 20:36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


  更多相关文章: 意识形态 精神生产 阶级权益


【摘要】:意识形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唯物史观的科学探索中,在对德国为代表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批判中,始终将意识形态问题的唯物主义究诘作为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他们基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一根本思想原则,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相互联系界说意识形态的反应机制和社会功能;从社会意识与社会主体互生成、互规定的关系界说意识形态的主体性机制和阶级属性;从社会意识的存在样式及其知行关系界说意识形态的认识特征和实践性品格。由此,构建了解释意识形态现象的三大向度,阐明了理解意识形态的思想原理和科学方法。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意识形态 精神生产 阶级权益
【分类号】:A811.6
【正文快照】: 20世纪中叶后,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经典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公开出版,引发了世人对意识形态现象及其理论的深切关注,社会现象的考问和解释更多地注入了意识形态诉求。现实生活的复杂化则反过来加剧了意识形态思想语义的嬗变和认知逻辑的断裂,各种意识形态观相继出场,可谓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潘沁;科技批判思潮的实质及其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周宏;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王文兵;;理解之花常开:走进诠释学世界——《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读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牛菲;;“特殊的”与“总体的”意识形态——曼海姆对意识形态概念两重含义的区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王溪;;浅析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与现实生活——由列斐伏尔对消费社会的理解所想到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茅根红;陈志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周黎燕;;反乌托邦视野中的《猫城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曾志;;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黄典林;;媒体主流叙事的边缘解读及其社会逻辑——以北京大栅栏地区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赵华;;两种文化的理性解读[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蓝棣之;;关于政治文化形态对新诗的影响——从欧阳江河的那篇长文谈起[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基于学术交流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陈雄辉;;基于学术交流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研究[C];2009年

7 周凡;;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汪行福;;保卫未来——后现代主义与乌托邦[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单晓红;;城市女性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以昆明市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10 徐桂权;王锦东;;“社会生产”语境下传媒的公共呈现与意见表达——基于两个经验研究的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6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7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8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邵迎生;心灵真相在日常话语中的呈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吴怀连;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庆丰;改革开放进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服力初探[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国形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何小霞;电视栏目的品牌传播[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闫俊;中国商业电影艺术的人本主义审美诉求[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陈燕敏;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与嬗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9 刘焰;国产古装大片潮:消费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审美表征[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10 王凤娟;新世纪文学中知识分子身份问题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连珠;价值规律不能支配精神生产[J];政工研究动态;1998年Z2期

2 沙韵;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J];社科信息文荟;1994年10期

3 景中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精神生产范畴[J];理论与改革;2002年06期

4 余章宝;精神生产和知识经济[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景中强;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经济学来源——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3年02期

6 马捷莎;析精神生产的特点[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7 黄力之;;文化研究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陈光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产论述的启示[J];发展论坛;1999年04期

9 景中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韦石龙;;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辨析[J];消费导刊;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玉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性功能性的命名——兼谈社会意识形式的实践向度[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胡亚敏;;关于文学及其意识形态性质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张永刚;王炜;;文学: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性构成——关于文学本质界定的一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黄力之;;市场经济过程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验证与纯审美论的幻灭[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高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严耕;;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冲突与社会和谐[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7 董全瑞;;诺思意识形态理论与中国收入分配认同[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卫霞;;文学:多因素有机统一的社会性创造活动[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陈虎腾;;论意识形态的理性批判与意义建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俞吾金;;如何准确地理解并翻译晚年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两段重要论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笑蜀;刊号奇货可居折射精神生产困境[N];南方周末;2007年

2 李德顺;为什么精神生产要按规律办事[N];北京日报;2010年

3 徐晓冬 中央纪委监察部北戴河培训中心副主任;制度的理论与技术细节[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4 谢维楚;浅谈文化创新[N];湘声报;2007年

5 凤凰卫视主持人 梁文道;爱国不忘爱己[N];南方周末;2010年

6 华中师范大学 周挥辉;文化安全:直面三大要义[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刘士林;重视当代都市文化的审美研究[N];人民日报;2006年

8 吕梁公路分局汾阳公路管理段 马秀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N];山西科技报;2004年

9 刘士林;马克思哲学与都市文化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张义德;士与封建统治者关系的另一面[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魏来;中国文化经济的理论渊源与现代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李念之;创意产业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冷树青;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系统哲学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毅;软件资本论:价值来源与制度内涵[D];西北大学;2006年

8 杨晓光;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9 荣跃明;文化生产论纲[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黄世虎;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礼华;论精神生产与人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婉儿;冲破幻象的迷雾[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3 李钟麟;精神生产与社会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幺建鹏;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与中国先进文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祖祺;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健;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功能维度[D];河南大学;2007年

8 李向京;第二国际左派理论家的意识形态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余永红;浅析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D];河南大学;2012年

10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42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42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b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