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入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7-08-27 14:13

  本文关键词:“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入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 个人 概念 费尔巴哈 社会关系 类本质 感性活动 个体性


【摘要】: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 个人 概念 费尔巴哈 社会关系 类本质 感性活动 个体性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在概述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时曾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雷;;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幸福观概念的全新呈现[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吴楠;朱虹;;马克思论人与社会的三重历史关系——重读《费尔巴哈》[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程欣;;马克思的施蒂纳批判——以利己主义问题为中心[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魏韶华;;鲁迅早期“个人思想”的缘起及其东亚价值[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马天俊;现代文化中的个体与权威[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4期

6 吴楠;朱虹;;马克思论人与社会的三重历史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程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发展——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张亮;;自主活动与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J];长白论丛;1997年01期

9 钟明华;林钊;;马克思对人的发现及其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05期

10 姜涌;;马克思的劳动分配正义研究[J];东岳论丛;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2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3 代廷杰;探索“探索者”[D];山东大学;2011年

4 黄学胜;青年马克思对启蒙的扬弃[D];复旦大学;2010年

5 姜海波;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历史观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6 钟志东;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侨大学;2011年

7 姜海波;青年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章礼强;民法本位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芳芳;推进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永振;从世界观变革看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一衡;主体问题的困境与马克思的突破[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杨博雅;非常环境下的非凡人性[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孙志智;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晓辉;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李圣雷;《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冰;当代中国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逻辑进程[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韬;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初形态探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克俭;;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排序问题[J];哲学动态;2006年02期

2 沈艳丽;;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王爱方;;人——实践——历史——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J];南方论刊;2008年11期

4 王巧玲;;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J];法制与社会;2008年05期

5 李卫平;;“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及其对全球化的启示——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周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7 秦龙;;马克思对“共同体”的探索[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3期

8 汪信砚;李志;;“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入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J];哲学动态;2007年09期

9 赵志恒;;“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历程探析——黑格尔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形成前后[J];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徐祖明;王贤斌;;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形成轨迹[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本炬;;论马克思哲学批判创新的主体精神境界[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时晓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X;;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公式和恩格斯的两种生产学说[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4 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5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6 黄裳裳;;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且大有;;论马克思辩证逻辑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8 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张奎良;;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纪念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60年[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源培;马克思留给后人的启示[N];解放日报;2003年

2 朱立元;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北京大学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题组成员 聂锦芳;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述评[N];人民日报;2008年

4 宫希魁;重温马克思的“流动人口”说[N];经济参考报;2009年

5 杨振闻;工业文明与人的生存[N];学习时报;2010年

6 ;马克思关于道德的一个论断[N];学习时报;2004年

7 ;国内高校“马克思研究热”及其提出的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余斌;新危机时代的一炷“佛香”[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9 张小儒;再说“羡慕马克思”[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徐觉哉;马克思之墓[N];社会科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3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5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袁媛淑;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发展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7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8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日明;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徐志宏;马克思科学观初探[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2 张瑞;论马克思“新世界观”转向[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杨金画;从“类”到“社会”[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5 姜瑜;马克思宗教思想浅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朱亦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范畴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谢冬华;论马克思的经济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维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学说与中国的对外开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10 贾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745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45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1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