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公民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公民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公民观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 公民素质教育
【摘要】:公民思想研究对于现代社会意义非凡,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从政治学、经济学、人学、哲学的批判中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公民观的超越,最终形成马克思的公民观。马克思的公民观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文本研究、经典文献研读、对比分析等方法考察了马克思公民思想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民观批判超越的内在逻辑,厘清了马克思公民思想的发展脉络。归纳了马克思公民观历史性、意识形态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在对于马克思公民观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于当前我国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课题来源、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方法、目的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马克思早期公民观思想的来源、内涵以及面对的困境。依据时间脉络,论述了马克思早期公民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时代背景。第三部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民观批判与超越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民观的人学和哲学基础展开批判,最终实现了现实的人对抽象的人的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对机械唯物主义的超越。第四部分,马克思公民观理路的内在展开。论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民观批判的内在逻辑。第五部分,马克思公民观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 公民观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 公民素质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032;A8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8-10
- 1.1.1 课题来源8
- 1.1.2 研究意义8-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内研究状况10-11
- 1.2.2 国外研究状况11-12
- 1.3 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创新点12-14
- 1.3.1 研究目的12-13
- 1.3.2 研究方法13
- 1.3.3 本文创新点13-14
- 第二章 马克思早期公民观及其困境14-24
- 2.1 马克思早期公民观的思想溯源14-17
- 2.1.1 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影响14-15
- 2.1.2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影响15-16
- 2.1.3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影响16-17
- 2.2 马克思早期公民观的内涵17-20
- 2.2.1 马克思早期的理性国家观17-18
- 2.2.2 马克思早期的自由公民观18-19
- 2.2.3 马克思早期的平等公民观19-20
- 2.3 马克思早期公民观的现实困境20-24
- 2.3.1 马克思早期理性国家观现实冲击20-21
- 2.3.2 马克思早期公民观现实幻灭21-22
- 2.3.3 马克思早期公民观超然转变22-24
- 第三章 马克思公民观历史性超越理论基础24-31
- 3.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民观人学基础的超越24-27
- 3.1.1 资本主义公民观的人学基础:抽象的人24-26
- 3.1.2 马克思公民观的人学基础:现实的人26-27
- 3.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民观哲学基础的超越27-31
- 3.2.1 资本主义公民观的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27-29
- 3.2.2 马克思公民观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29-31
- 第四章 马克思公民观理路的内在展开31-40
- 4.1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公民观的政治学批判31-34
- 4.1.1 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初步扬弃31-33
- 4.1.2 资本主义公民观虚幻性的政治视角批判33-34
- 4.2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公民观的经济学批判34-36
- 4.2.1 马克思公民观批判视域的经济维度拓展34-35
- 4.2.2 资本主义公民观虚假性的经济视角批判35-36
- 4.3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公民观的历史性超越36-40
- 4.3.1 人类解放对于政治解放的超越36-37
- 4.3.2 人类联合体对于政治共同体的超越37-38
- 4.3.3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公民的超越38-40
- 第五章 马克思公民观对于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的启示40-49
- 5.1 彰显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性40-43
- 5.1.1 马克思公民观的历史性特征40-41
- 5.1.2 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性41-43
- 5.2 彰显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的意识形态性43-45
- 5.2.1 马克思公民观的意识形态性特征43-44
- 5.2.2 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的意识形态性44-45
- 5.3 注重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的实践践行45-49
- 5.3.1 马克思公民观的实践性特征45-46
- 5.3.2 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的实践践行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教化与公民道德素质养成[J];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7期
2 顾红亮;公民道德素质建设:问题与方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01期
3 杨吉祥;公民道德建设重在实效[J];经济师;2003年09期
4 廖望劭;当好公德建设的排头兵[J];声屏世界;2003年09期
5 覃凤英;;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J];党史文苑;2006年06期
6 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课题组;韩耀康;;宁波市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08期
7 卓越;;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2期
8 于专;;浅谈中国传统家训教化与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05期
9 朱金瑞;费丹丹;;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公民道德建设——郑州市公民道德素质调查[J];伦理学研究;2008年05期
10 吕冰;;提升河北公民道德素质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金瑞;费丹丹;;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调查与思考——以2007年郑州市公民道德素质调查为例[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孙以灌;;与时俱进,学陶研陶,促进公民道德建设[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3 刘丹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建设[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4 纪托;;中美家庭道德比较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5 王怀佐;;群众文化活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想载体[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青原;;回顾与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公民道德建设[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何发建;;浅谈老年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A];贵州省老年大学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秋芳;;门头沟区公民道德建设问卷调查报告[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A];共铸诚信——福建省企业道德建设经验汇编[C];2003年
10 赵廷光;;继承弘扬孔子“不惑”思想 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A];孔学研究(第十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龙;大力加强公民道德素质与和谐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6年
2 傅淞巍;让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呈现“加速度”[N];辽宁日报;2012年
3 记者 唐彪;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N];广元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创新机制搭建平台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N];河北日报;2013年
5 记者 冯骥;切实提高我区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N];西藏日报(汉);2013年
6 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N];榆林日报;2013年
7 任O寡,
本文编号:783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83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