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需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需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需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词语,人们对其的探索与研究纵贯古今中外,拥有漫长悠久的发展历史。关注人的需要,并寻求人的需要的现实途径,是马克思一生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归宿。历史唯物主义为需要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平台,促使需要范畴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进行深刻的研究,对需要理论的内容重新探讨,从时间规律上进行分析,旨在确证人在需要中的主体地位,以完成人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文共由绪论和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之后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研究成果,梳理了理论现状,最后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论文的第一部分详细的论述了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论文的第二部分对理论进行了总结性地概括,一方面论述了需要理论的内涵,另一方面,论述了需要理论的结构及其层次。论文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是讲述了马克思需要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意义,一方面是对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是人的需要理论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 需要理论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10
- 一、研究背景6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6-7
- 三、研究现状7-9
-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9-10
- 第一章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0-16
- 第一节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初步提出10-11
- 一、《莱茵报》马克思对需要问题的认识10
-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需要概念的提出和论述10-11
- 第二节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基本形成11-14
-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需要理论11-13
-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需要理论的发展13-14
- 第三节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丰富完善14-15
-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早期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展开14-15
- 二、《资本论》及其《经济学手稿》对需要理论的新的阐明15
- 本章小结15-16
- 第二章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结构层次16-29
- 第一节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16-20
- 一、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16-18
- 二、人的需要具有客观物质性18
- 三、人的需要是一个社会历史生成过程18-19
- 四、人的需要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9-20
- 第二节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结构和层次20-28
- 一、需要结构的构成20-21
- 二、个别需要和社会需要21-22
- 三、自然需要、必要需要与奢侈需要22-25
- 四、人的需要层次与上升规律25-28
-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当代价值29-39
- 第一节 对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作用29-31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全面开发人的需要29
- 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29-30
-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0-31
- 第二节 人的需要理论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指导作用31-38
- 一、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32-34
- 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撑34-35
- 三、合理控制物质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5-38
- 本章小结38-39
- 结语39-40
- 注释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牡丹江师范学院廉政文化中心简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牡丹江师范学院会议交流材料[A];黑龙江省社科联2014年度高校社科工作研讨会暨第五届高校社科联秘书长(科研处长)座谈会交流材料[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欣宇 记者 唐凤来;走出一条共建共赢的新路[N];牡丹江日报;2010年
2 秦植林 潘永明 记者 张铭;厚德载物 文化育人[N];牡丹江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本报通讯员 魏玉美 张士英;牡丹江师范学院 把“特色”做足做亮[N];光明日报;2008年
4 首席记者 于航;履行职责 奉献赤诚[N];牡丹江日报;2007年
5 首席记者 张重 记者 唐凤来;办学层次显著提升 学校面貌发生巨变[N];牡丹江日报;2008年
6 ;搭建研究阵地 开展学术交流[N];牡丹江日报;2009年
7 李欣;市民今冬健身新去处[N];牡丹江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本报通讯员 张士英 李言;“大荒地”精神之光[N];光明日报;2008年
9 高爱华;期待更上一层楼[N];牡丹江日报;2006年
10 王海志 记者 唐凤来 首席记者 于航;半世纪育桃李 谋发展续华章[N];牡丹江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凯丰;马克思需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857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857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