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道德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16:31

  本文关键词:恩格斯的道德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恩格斯 道德观 唯物史观 人的自由发展


【摘要】:恩格斯同马克思一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关注着社会道德问题,从他们论著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关于道德的阐述。从恩格斯看,他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缔造者,但并不是马克思的简单依附。特别在道德思想方面,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站在哲学思维的高度对旧伦理学进行了强烈批判,从崭新角度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为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体系的构建添砖加瓦。 恩格斯的道德观作为人类道德观念的历史性延续和发展,其形成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过程,是在注重传承吸收古希腊罗马时代自由人文精神,总结梳理中世纪宗教道德教育观念,注重从德国古典哲学诸如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为代表中吸取精华,以及有效提升空想社会主义道德观务实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人类道德观历史上的一个新质阶段,恩格斯首次基于唯物史观的视域,在社会实践研究中纳入道德问题,通过科学阐明道德的本质内涵、发展类型和发展规律等问题,形成独具特色的道德观体系。 研究恩格斯的道德观,无论是更加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当下,对恩格斯道德问题论述进行深入研究,以恩格斯道德观为指导,,可以进一步传承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并进一步充分发挥道德的功用。对我国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观,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切合中国国情的道德体系,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恩格斯 道德观 唯物史观 人的自由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9
  • 导论9-19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9-11
  • 一、 恩格斯道德观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9-10
  • 二、 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10-11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11-14
  • 一、 道德观的内涵11
  • 二、 恩格斯道德观11-12
  • 三、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的关系12
  • 四、 唯物史观12-13
  • 五、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13-14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4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结构及方法16-17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17-19
  • 第一章 恩格斯道德观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19-29
  • 第一节 恩格斯道德观的思想渊源19-21
  • 一、 古希腊自由文化的精神影响19-20
  • 二、 中世纪时期宗教道德教育的影响20-21
  • 第二节 恩格斯道德观的直接理论来源21-24
  • 一、 德国古典哲学道德观21-23
  • 二、 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观23-24
  • 第三节 时代背景——19 世纪欧洲社会的变革24-29
  • 一、 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与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25-26
  • 二、 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26-27
  • 三、 资产阶级道德观的虚假性和欺骗性27-29
  • 第二章 恩格斯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29-39
  • 第一节 恩格斯道德观的初步形成时期29-33
  • 一、 不莱梅时期:1839 年《乌培河谷来信》29-31
  • 二、 柏林时期:1841 年《谢林论黑格尔》,1842 年《谢林和启示》《谢林——基督哲学家》31-32
  • 三、 曼彻斯特时期:1843 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32-33
  • 第二节 恩格斯道德观的确立时期33-35
  • 一、 1844 年《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33
  • 二、 1845 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33-34
  • 三、 1845-1846 年《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34
  • 四、 1848 年《共产党宣言》34-35
  • 第三节 恩格斯道德观系统化发展化时期35-39
  • 一、 1876-1878 年《反杜林论》35-36
  • 二、 1884 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36-37
  • 三、 1886 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37-39
  • 第三章 恩格斯道德观的主要内容39-55
  • 第一节 论道德的起源与本质39-41
  • 一、 道德起源于物质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和交换的产物39-40
  • 二、 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观念40-41
  • 第二节 论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41-43
  • 一、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经济运动的客观逻辑中把握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41-42
  • 二、 道德的演进过程:从阶级的道德到真正人的道德42-43
  • 第三节 论道德的根本特征43-51
  • 一、 道德的历史性43-44
  • 二、 道德的相对独立性44-45
  • 三、 道德的阶级性45-46
  • 四、 道德与社会经济辩证关系46-47
  • 五、 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47-49
  • 六、 道德范畴49-51
  • 第四节 恩格斯道德研究的方法论51-55
  • 一、 批判以人性为出发点去研究道德问题51-52
  • 二、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应用52
  • 三、 比较研究各历史时期道德52-53
  • 四、 论述道德与上层建筑其他要素关系53
  • 五、 立足阶级利益比照中揭示道德特殊性53-55
  • 第四章 恩格斯道德观的历史评价55-65
  • 第一节 恩格斯道德观的理论特色与历史地位55-58
  • 一、 恩格斯道德观的理论特色55-57
  • 二、 恩格斯道德观的历史地位57-58
  • 第二节 恩格斯道德观的现实启示58-65
  • 一、 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58-60
  • 二、 对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家庭道德观的启示60-62
  • 三、 对道德教育的启示62-65
  • 结语65-66
  • 参考文献66-6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68-69
  • 致谢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洁;张牛;黎伟;;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研究方法[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万俊人;论中国道德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涵[J];东岳论丛;1992年03期

3 张云德;周亚平;秦丽雯;;从恩格斯科学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许启贤;关于当前道德“滑坡”、“爬坡”问题的辨析[J];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06期

5 罗国杰;;关于对传统道德批判继承的理论认识和方法原则[J];长白论丛;1997年03期

6 田建国;;高等学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几点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曲红梅;;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研究理路的探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孙乐强;;重新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9 许启贤;;集体主义价值观——并没有过时[J];学习与研究;1994年11期

10 钟明华;黄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本文编号:857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857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9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