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思想十分丰富,这些思想主要散落他的不同著作和笔记中,需要研究者对其进行系统整理。本文旨在梳理、分析、研究马克思有关“人的存在”思想,并结合当代社会实际,探讨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当代意义。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马克思对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首先,梳理了马克思探索人的存在问题的大致轨迹;其次,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现实的人”的思想内涵;再次,从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理解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内涵;最后,从人的对象性活动分别表现和确证着人的三个层次的存在,进而对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进行解读。 第二部分,根据对马克思有关“人的存在”思想的梳理和解读,分析其具体方法。从马克思思考“人的存在”的逻辑起点,从现实出发关照人的存在,从主体性理解人的存在,从历史维度阐述人的存在,以及从总体把握现实的人的存在等方法对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在当代的价值。理论价值主要其对于人学思想研究的基础性作用,对以往人的存在研究伟大革命进而标志着人的存在研究的新转向,以及在当代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实践意义,从国内看,人的存在的理论为“以人为本”存在方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从世界范围看,它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哲学基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更加强调人类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并且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第四部分,主要讨论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在当代意义。首先分析了当代社会实践所表现的新的特征,进而分析当代社会实践促使人的存在的新变化,面对新的特征、新的变化,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在当代所面临的新视野,引发对我国当代社会人的存在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 人的存在 当代价值 科学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序8-12
- 1 引言12-17
- 1.1 选题的意义12-13
- 1.1.1 现实意义12-13
- 1.1.2 理论意义13
- 1.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2.1 关于人的存在形态研究14
- 1.2.2 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14
- 1.2.3 关于人的存在的基本特性研究14-15
- 1.2.4 关于人的存在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研究15
- 1.3 国外研究现状15-17
- 1.3.1 现代西方学者对人的存在研究的状况15-16
- 1.3.2 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者对人的存在的研究状况16-17
- 2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问题的探索与思考17-27
- 2.1 马克思探索“人的存在”问题的大致轨迹17-21
- 2.1.1 青年时期17-18
- 2.1.2 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时期18-20
- 2.1.3 新唯物主义时期20-21
- 2.2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现实的人”21-22
- 2.3 马克思“人的存在”内涵22-23
- 2.4 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解读23-27
- 2.4.1 人的对象性存在24
- 2.4.2 人的自然存在24-25
- 2.4.3 人的社会存在25-26
- 2.4.4 人的类存在26-27
- 3 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方法分析27-33
- 3.1 马克思思考“人的存在”的逻辑起点27-28
- 3.2 从现实出发关照人的存在28-30
- 3.2.1 “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29
- 3.2.2 “现实的人”是社会动物,是一种社会存在29-30
- 3.2.3 “现实的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0
- 3.3 从主体性理解人的存在30-31
- 3.4 从历史维度阐述人的存在31
- 3.5 从总体把握现实的人的存在31-33
- 4 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价值33-40
- 4.1 论价值33-36
- 4.1.1 奠定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础33-35
- 4.1.2 标志着人的存在研究的新转向35
- 4.1.3 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意义35-36
- 4.2 实践价值36-40
- 4.2.1 为“以人为本”存在方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37
- 4.2.2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37-38
- 4.2.3 坚持主体性与互主体性相结合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8-39
- 4.2.4 全球化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更加强调人类的合作共赢39
- 4.2.5 从人的存在形态看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39-40
- 5 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的当代意义40-53
- 5.1 当代社会实践新特征40-43
- 5.1.1 新科技革命与社会生产的巨大变革40-41
- 5.1.2 当代社会人的生活方式的新变化41-42
- 5.1.3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42-43
- 5.2 当代社会实践促使人的存在的新变化43-48
- 5.2.1 人类主体能动性增强44-45
- 5.2.2 人类改造自然能动性增强与生态文明意识提高45-46
- 5.2.3 全球化促使存在主体一体化46
- 5.2.4 网络化的深刻变革形成虚拟存在46-48
- 5.3 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在当代面临的新视野48-50
- 5.3.1 人的存在形式新变化引发新的思考48
- 5.3.2 人的虚拟存在引起的反思48-49
- 5.3.3 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矛盾49-50
- 5.3.4 人与信息结合形成的知识性存在50
- 5.4 当代中国社会“人的存在”的若干思考50-53
- 5.4.1 社会转型与人的存在50-51
- 5.4.2 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51-52
- 5.4.3 知识经济与人的存在52
- 5.4.4 就业方式多样化与人的存在52-53
- 6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7
- 索引57-58
- 作者简历58-60
- 学位论文数据集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红;;对象性实践活动与历史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6期
2 张红岭;;马克思“对象性活动”概念及其存在论境域[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04期
3 徐永平;试论主体能动对象性的实践本质[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1999年S3期
4 屈光峰,范伶俐;论感性对象性活动——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柳祥美;;马克思对象性活动原则及其当代意义[J];江汉论坛;2006年01期
6 孙道进;;两个“和谐”的统一: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J];理论视野;2007年07期
7 郑红梅;;马克思论必然王国中自由的两个向度——从感性对象性活动出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4期
8 张兴;;从对象性概念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J];理论月刊;2009年11期
9 李雪;;论“对象性活动”原则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作用——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问题的解读[J];世纪桥;2010年01期
10 戴劲;;论马克思的存在概念[J];哲学动态;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石敦国;;马克思的对象性范畴的存在论意义及其批判功能[A];2007年全国哲学学科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陈立新;;人的问题究竟如何道说[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兴;马克思哲学中的生产概念[D];武汉大学;2010年
2 朱平;马克思人生本体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少军;论马克思主义新人道主义的科学向度和人文向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谢胜;由“语言”通达“社会现实”[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2 薛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性思想解读[D];扬州大学;2012年
3 裴伟;技术的本质——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D];复旦大学;2009年
4 李旭;从思维的同一性到实践的统一性[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遂行;论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存在论境域[D];四川大学;2002年
6 谭宏钢;自然—— 一种和人的源初关联[D];四川大学;2005年
7 傅李琦;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8 张晓庆;马克思“人的存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9 王晗;西方近代主体形而上学演进逻辑与马克思哲学的超越方式[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40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40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