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性观视域下的人类生存矛盾及解决

发布时间:2017-09-30 07:35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人性观视域下的人类生存矛盾及解决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人性观 人类 生存


【摘要】: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在马克思看来,离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就不能理解人。本文以人的生存矛盾为研究对象,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视角,分为四大部分对人与自然的矛盾及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及解决、人与人的矛盾及解决、人与自身的矛盾及解决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研究。本文的架构如下:绪论部分,阐述了文章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指出马克思的人性观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的人性观为指导,解决人类生存面临的根本问题,本身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因此,研究马克思的人性观上尤为重要。同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别阐释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研究,也会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解决有着极大的实践意义和作用。其次,在这一部分还简要阐述了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视野下人类自身生存所产生的矛盾而予以解决的国内外研究的一些成果,简单梳理了这方面的资料和信息,以期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一个较为宏观的把握。最后列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使用逻辑分析、文献分析和实证调研等方法来研究这一个课题。论文的主体框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解决生存矛盾以马克思人性观为指导。首先论述了哲学史上的人性观,包括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观和西方哲学史上的人性观。其次阐述了马克思人性观的主要思想,再次说明了人性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联。第二部分,阐述了人与自然矛盾及其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生存所遭遇的最基本的矛盾。一方面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冲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道德教育、合理的利益理念、注重人文精神等对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第三部分,阐述了人与社会的矛盾及其解决。从本质上来说,人与社会在利益目标追求上是一致的,在一个各方面利益关系能够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里,人与社会应该是和谐的。但现实中的矛盾重重,主要体现在索取与奉献之间、生存与发展之间、人治与法治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对抗。因此决定了我们不得不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寻找一条出路,该出路的构建应当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稳定与改革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第四部分,阐述了人与人的矛盾及其解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和信息工具的发达,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交往越来越广泛,人与人的关系也显得越来越复杂,使疏离与亲密、信任与怀疑矛盾突现。所以矛盾能否化解成为人人信任的关键,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第五部分,阐述了人与自身的矛盾及其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围绕人展开。社会的各种矛盾,从根本上讲无非就是人的矛盾。人是一个矛盾复杂体,重要的是人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问题的选择,并按照自己正确的选择去行为。总之,人的生存矛盾就是一个大的系统的问题。人性是美好的,但在改造世界并改造人本身的过程中,却有了如此多的复杂的矛盾,我们要把人从那种不合理的存在方式中拯救出来,减少贪婪,抑制占有欲,适度地和良性地发展社会经济,在使我们所处的社会达到一个“和谐”状态的同时,也使的自己的精神价值得到切实的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 人性观 人类 生存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引言10-14
  •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0-11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2-13
  • (四)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13-14
  • 一、解决生存矛盾以马克思人性观为指导14-27
  • (一) 哲学史上的人性观思想14-22
  • 1. 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观14-20
  • 2. 西方哲学史上的人性观20-22
  • (二) 马克思人性观的基本思想22-25
  • 1.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22-23
  • 2. 从人的自然属性中关注人性23-25
  • 3. 从人的社会实践中关注人的本质25
  • (三) 人性与人类生存25-27
  • 1. 从人性二重矛盾属性中看扬善惩恶机制25-26
  • 2. 完善人性必须要道德修养26-27
  • 二、生存矛盾之一:人与自然的矛盾及解决27-31
  • (一)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27
  • (二) 人与自然的矛盾27-28
  • 1. 科技与人文27-28
  • 2. 环境与利益28
  • (三) 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28-31
  • 1. 环境道德教育28-29
  • 2. 合理的利益理念29
  • 3. 注重人文精神29-31
  • 三、生存矛盾之二:人与社会的矛盾及解决31-36
  • (一) 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31
  • (二) 人与社会的矛盾31-34
  • 1. 索取与奉献31-32
  • 2. 生存与发展32-33
  • 3. 人治与法治33-34
  • (三) 人与社会矛盾的解决34-36
  • 1.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34-35
  • 2.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35-36
  • 四、生存矛盾之三:人与人的矛盾及解决36-41
  • (一) 马克思关于人与人关系的观点36
  • (二) 人与人的矛盾36-39
  • 1. 疏离与亲密36-38
  • 2. 信任与怀疑38-39
  • (三) 人与人矛盾的解决39-41
  • 五、生存矛盾之四:人与自身的矛盾及解决41-43
  • (一)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身关系的观点41
  • (二) 人与自身的矛盾41-42
  • (三) 人与自身矛盾的解决42-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5
  • 附录45-47
  • 后记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晓妹;;论宽容意识的人性观基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7期

2 丁立卿;胡海波;;论人的“本质交换”——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一种视角[J];理论探讨;2008年01期

3 崔琴;邢鑫;;和谐人性观——法的人性基础及现代意义[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05期

4 张哲;;法治的人性观基础[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5 周前程;;人的能力与科学人性观——马克思的人性观再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罗蕾;;关于法律的人性观[J];群文天地;2012年08期

7 李变变;;马克思人性观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傅治平;;中国人性观的共同点[J];湖湘论坛;1996年01期

9 王建;何政;;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性观的超越与发展[J];理论与改革;2012年04期

10 陈辽;刘静生;;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性观[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超;;三种学习观之人性观比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凌;李强;;人性观、自我隐藏和心理求助行为的关系——以共享内隐论为基础[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燕展;刘寒梅;朱从书;;大学生的感戴及其与人性观的关系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丁红燕;王佳权;;不同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的人性观比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英敏;;人性的解读——人性观与心理治疗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尧新瑜;;陆朱人性观异同之比较[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7 宋小冬;马莹华;;心理咨询中的人性观概念[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子;一次英国人性观的盛宴[N];中国邮政报;2004年

2 朱向前;炮火硝烟中的人性观照[N];北京日报;2002年

3 东北师范大学 王立仁;政治的维度——韩非的人性观[N];光明日报;2007年

4 耿银平;“高温关怀”体现人性化[N];湖北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仝桂良;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看官员腐败及其防治策略[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2 潘丽丽;管理人性观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3 刘舒怡;卢梭人性观的文化哲学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王坤;马克思人性观视域下的人类生存矛盾及解决[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邰鹭明;教师的人性观、角色观和学生观及其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变变;论马克思的人性观[D];山东大学;2014年

7 孙荫众;中国传统人性观的扬弃和现代人性的塑造[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文渊;上海市高中生人性观及心理咨询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田进;历史主义的人性观[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张丽彩;高中生公平敏感性、人性观与公平行为的关系及培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46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46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7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