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整体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的重要命题,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被广大人民群众视为真理并得到广泛传播,其原因在于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以实践观为基础,在对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发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奥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对本文的绪论进行简要叙述。这一部分包括研究必要性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和创新之处,重点在于对国内研究状况进行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群众的概念、国家几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等相关理论,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在资本主义大工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相继建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也随之确立和深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两条线索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进行梳理。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再整理,认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包括人民群众实践观、群众主体论和人的解放理论。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当代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仅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内容,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群众观 整体性 实践 社会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52;A8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9
- 1.1.1 研究的必要性9
- 1.1.2 研究的意义9
- 1.2 研究现状9-12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12-13
- 1.3.1 研究思路12
- 1.3.2 研究方法12-13
- 1.3.3 研究创新之处13
- 1.4 相关概念界定13-16
- 1.4.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13
- 1.4.2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13-14
- 1.4.3 整体性视角14-16
- 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16-30
- 2.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孕育16-21
- 2.1.1 《博士论文》到《莱茵报》:接触黑格尔法哲学,重视人的自我意识16-19
- 2.1.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法年鉴》:吸收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认识市民社会的物质力量19-21
- 2.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确立21-24
- 2.2.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神圣家族》:历史唯物主义孕育,群众观形成21-23
- 2.2.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群众观确立23-24
- 2.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化24-30
- 2.3.1 《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的初运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显现24-26
- 2.3.2 《共产党宣言》到《雾月十八日》: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26-28
- 2.3.3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诞生,群众观的理论支撑28
- 2.3.4 《哥达纲领批判》: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探索28-30
- 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30-43
- 3.1 哲学基础:人民群众实践论30-34
- 3.1.1 实践确定了“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31-32
- 3.1.2 历史本就是现实的人的实践过程32-34
- 3.2 理论表现:人民群众主体理论34-38
- 3.2.1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4-36
- 3.2.2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6-37
- 3.2.3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成果的最终享有者37-38
- 3.3 理论归宿:人的全面解放38-43
- 3.3.1 现状:人的异化与劳动的异化38-40
- 3.3.2 实现路径: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40-41
- 3.3.3 理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41-43
- 4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当代价值43-50
- 4.1 理论价值: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43-46
- 4.1.1 以群众需要为主线的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43-44
- 4.1.2 以群众实践为节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44-45
- 4.1.3 以群众解放为目标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45-46
- 4.2 实践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46-50
- 4.2.1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47-48
- 4.2.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48-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升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02期
2 顾钰民;;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02期
3 肖巍;;创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视角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02期
4 张宏程;全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研究的几个问题[J];理论月刊;2011年06期
5 卢肖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01期
6 王浩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及其实践模式[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7 肖巍;;整体性研究与大众化传播[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3期
8 李毅;;加强整体性研究,科学理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靳书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的具体方法[J];学理论;2010年24期
10 顾钰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巍;;整体性研究与大众化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泽华;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的整体研究[N];光明日报;2001年
2 韩高年;在整体性研究中寻求突破与创新[N];光明日报;2003年
3 冯峰;一部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力作[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新中;远古西亚与旧大陆整体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任燕红;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及其重建[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翠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整体性研究[D];西安邮电大学;2016年
2 许惠惠;整体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3 孔庆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方法初探[D];广西大学;2011年
4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姜媛;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研究[D];三峡大学;2015年
6 罗安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刘小容;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57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957924.html